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24011)
-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7
- 相关作者:贺福初周钢桥翟芸郝冰涛蒋建新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类传染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7
- 2004年
- 双生子、寄养子、家系和基于群体的关联研究表明机体遗传因素在决定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少数基因已被揭示与疟疾和艾滋病的遗传易感性强烈相关外 ,还有其它大量基因显示与结核病、麻疯病和慢性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可能在介导传染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机制中担负重要角色。上述研究大多表明 ,绝大多数常见传染性疾病属于典型的多基因疾病 (复杂性状 ) ,是致病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必然大大加速传染病遗传易感基因的鉴定 ,这有助于今后研发针对这些疾病的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但是 。
- 周钢桥贺福初
-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 中国人群IL-1R1基因变异及其对跨膜区功能影响的预测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检测中国人白细胞介素 1Ⅰ型受体基因 (interleukin 1receptortypeⅠ ,IL 1)调控区和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 ,SNPs) ,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对中国人IL 1R1的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的 5′区、编码区、部分内含子区和 3′区 ,以确定中国人群中IL 1R1基因SNP的位置和类型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编码区SNP的功能进行了预测。结果 在 964 3bp的测序长度中 ,共发现了 16个SNP ,包括 5′区 4个 ,内含子区 4个 ,编码区 1个 ,3′非编码区 7个。其中一个SNP能引起IL 1R1跨膜区氨基酸的替代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它能够引起跨膜区结构的改变。结论IL 1R1基因变异可能对IL 1R1的功能产生影响。
- 冯凯周钢桥翟芸朱佩芳王正国贺福初蒋建新
- 关键词:IL-1基因变异编码区跨膜区内含子直接测序
- 大规模发掘及分型SNP技术平台的建立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建立发掘未知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和已知SNPs分型的技术平台。方法 :运用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的方法发掘未知SNPs;运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 merasechainreaction restrictionendonucleasedigestion ,PCR RFLP)、TaqMan技术对已知SNPs进行分型。结果 :建立了基于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发掘未知SNP的技术平台 ,并以此在 2 7个个体的 6 9个乙型肝炎候选易感基因区域检测到 5 92个SNPs,核苷酸变异度为 (4 .5 1± 1.2 4 )× 10 - 4;建成基于PCR RFLP和TaqMan的SNP分型技术平台 ,这两种方法与直接测序法比较 ,PCR RFLP的检出率达到 10 0 % ,错误率几乎为 0 ,并且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TaqMan分型技术的检出率也可达到 10 0 % ,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达到 10 0 % ,并且过程简单、易于操作 ,结果直观 ,易于判断 ,也能快速得到结果。结论 :基于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发掘未知SNPs的技术平台成熟可靠 ,适于准确、大规模地发掘未知SNPs;PCR RFLP技术和TaqMan分型技术均适用于今后大规模正常人群和疾病人群的SNPs分型 ,为进行关联分析以确定疾病相关的SNPs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翟芸周钢桥董晓佳张秀梅贺凤英汪海建周凯欣郝冰涛朱云平贺福初
- 关键词:单核苷酸SNP分型TAQMAN
- TLR4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检测中国人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基因调控区和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寻找TLR4基因的遗传标记。方法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的5′区、编码区、部分内含子区和3′区,以确定中国人群中TLR4基因SNP的位置和类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重庆汉族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在4.98kb的测序范围内,发现5个新的SNP,3个位于5′区,2个位于3′非翻译区。在重庆地区汉族样本中,两个高频分布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266和0.404。结论在TLR4基因新发现的两个高频多态性位点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常见,可以作为关联分析的遗传标记。
- 冯凯周钢桥翟芸朱佩芳王正国贺福初蒋建新
- 关键词:SNP编码区多态性汉族内含子
- 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检测中国人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基因多态性,并初步预测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对IL-1β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来自中国人群有代表性的10个民族27名个体的基因组DNA作为样本,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IL-1β基因的5’区、编码区、部分内含子区和3’区序列,以确定中国人群中IL-1β基因多态性的位置和类型,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5’区SNPs的功能进行初步预测。结果在4610bp的测序片段中,共发现了6个SNPs,包括5’区3个,内含子区3个,其中5’区的-511T/C、-31C/TSNP国内外已有报道,而-1470G/CSNP未见相关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5’区的3个SNP均不在5区的重复区,且3个位点都是与IL-1β转录有关的核因子结合的区域。结论IL-1β调控区3个SNPs可能对IL-1β表达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文爱清冯凯王军朱佩芳王正国蒋建新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转录单核甘酸多态性
- MBD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肝细胞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索DNA损伤修复基因hMBD4的遗传多态Glu346Lys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96例原发性HCC患者和96例对照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型。结果:我们发现正常人群Glu/Glu、Glu/Lys、Lys/Ly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4%、46.8%和12.8%,HCC组为41.7%、48.8%和9.5%。等位基因Lys频率在病例和对照分别为33.9%和3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修复基因hMBD4的Lys等位基因可能与HCC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 张昊郝冰涛贺福初
- 关键词:DNA修复基因遗传多态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6年
- 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分为至少8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别命名为基因型A至H。近来的研究显示,不同的HBV基因型之间在致病性和病毒特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且由此可能影响病毒的致病过程和治疗的疗效或预后状况。因此,确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基因型对于HBV感染后疾病进展的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HBV基因型与HBeAg的血清转换、HBV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HBV感染后的慢性化以及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翟芸周钢桥贺福初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血清转换慢性化干扰素治疗
- DNA损伤修复基因hOGG1的遗传多态与肝癌易感性研究被引量:22
- 2005年
- 目的:探索DNA损伤修复基因hOGG1的遗传多态Ser326Cys与肝细胞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96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和96例对照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型。结果:Ser/Cys杂合子个体的OR值为1.5,Cys/Cys纯合子个体的OR值为1.9,表现出剂量效应。结论:DNA修复基因hOGG1的Cys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肝细胞肝癌的遗传易感性。
- 张昊郝冰涛贺福初
-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DNA修复基因遗传多态
- PTEN基因与恶性肿瘤被引量:8
- 2007年
- 抑癌基因PTEN是双特异性磷酸脂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生突变或缺失,导致其抑癌功能减弱或丧失,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PI3K/AKT、FAK/MAPK、PTEN/P53/MDM2)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和侵袭转移等。对PTEN基因的深入研究将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临床监测、基因靶向治疗、预后评估、新药研发和一级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董晓群周钢桥褚嘉祜(审校)贺福初(审校)
- 关键词:基因PTEN基因肿瘤抑制肿瘤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6年
- 干扰素(IFN)_α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可抑制病毒DNA复制和RNA合成,促进病毒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和转运及病毒颗粒的成熟和分泌,能促进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增强CTL、APC和NK细胞等的活性。及时应用IFN_α治疗,对于机体阻断HBV感染的慢性化以及随后的病程进展具有积极的疗效,且用改良后的新一代聚乙二醇_IFN_α(PEG_IFN_α)治疗CHB患者,取得了更加不错的疗效。然而,IFN_α有较严格的适应征,其治疗CHB的总有效率至今不超过40%。许多研究表明,HBV的基因型、特定的环境因素和人体的遗传因素是影响IFN_α疗效的主要因素。要提高IFN_α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对以上各影响因素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改善疗效,指导未来临床合理化或个体化用药。
- 杨灏周钢桥贺福初
- 关键词:干扰素-Α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