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无)
- 作品数:6 被引量:179H指数:4
- 相关作者:孙笑侠褚国建姜斌刘金晶吴习彧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媒体的疑难案件:一种比较法的视角被引量:1
- 2010年
- 如何处理公正审判同新闻自由间的矛盾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司法系统都面临着的一个挑战。本文将目光投向了时常被主流文献所忽略的大陆法国家规制庭审前新闻报道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着重介绍了这些国家对于诉讼参与人个人名誉与尊严的保护。通过对美国的协调方法、英国的保护主义模式,以及欧洲大陆国家禁止的立场的比较分析,为各国在新闻自由、司法公正和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利益中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Giorgio Resta刘金晶
- 关键词:司法公正媒体自由人格尊严司法制度
- 法院如何回应民意:一种法学方法论上的解决方案被引量:19
- 2010年
- 围绕司法与民意的讨论,目前各界存在原因认知、概念认知、价值认知上的观点错位,影响民众对司法回应的肯定。作为法律适用机关的法院在回应民意上具有不同于政治机关的特点,必须以一种理性、中立的态度审慎地回应民意,做到有理有节、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回应过程中,应当根据民意的特点着重处理法意与民意、社会民意与权力意志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为此,必须在回应民意的时机选择与方法操作上遵循司法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认定疑难案件的程序操作,使得外在的民意得以稳定化,以程序阻隔"舆论暴力";通过法律论证的操作,以普遍化、一致性与融贯性三原则检验与提升民意本身的合理性程度,以方法压缩个人恣意。法院的回应是对成熟且理性的民意的回应,建立在个案基础上的回应能逐步挽回民众对法院的信任。
- 褚国建
- 关键词:疑难案件法学方法
- 司法中群体观念的形成机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的前提考量被引量:12
- 2010年
- 探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就必须加强对民意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时代的民意形成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理论上,群体极化效应主要由两个机制形成:名誉机制和信息机制。中国因其国情也给群体极化效应提供了特殊要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模式加剧了群体观念极化的频繁发生。本文以论述"群体极化效应"为主线,加入对关于民意形成机制的其他成果的简单综述,以期能够引起法学界对民意本身的重视。
- 姜斌
- 关键词:民意群体极化网络民意司法
- 公案及其背景——透视转型期司法中的民意被引量:62
- 2010年
- 公案是民众根据个案的主题元素,经过议论、诉说和加工而形塑出来的公共事件。本文把公案归纳为六类,通过个案剖析了公案中事实的变异过程以及公案所反映的民众生活状态的社会背景,并分析了公案中的潜在的裁判者。
- 孙笑侠
- 关键词:公案民意媒体
- 案件为什么难办?——论司法裁判与道德判断被引量:1
- 2011年
- 当前,法官在面对公众对某些案件判决的道德质疑时,很难解释和论证自身判决的正当性基础。虽然一些直觉化的道德判断在处理多数日常事务中确实行之有效,但如果脱离现实具体情况,这些道德判断被当做无前提或普适的原则弥漫在伦理、政治和司法中时,就会导致人们仅依赖于有限的经验,弱化对现实中复杂事件进行评估的能力,仅以价值观的方式来简化判断。所以,有时人们之所以犯"道德错误",可能并不仅仅因为自私、愚蠢或唯利是图,而是由于这种道德导向模式引发的误区。
- 吴习彧
- 关键词:司法裁判道德判断中国司法改革
- 司法的政治力学——民众、媒体、为政者、当事人与司法官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09
- 2011年
- 本文着重考察"公案"这类特定案件的司法过程,从中观察和分析中国司法的政治力学现象。文章分析了民众、媒体、为政者和司法官四个主体及其相互间的角力关系,分析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分析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认为司法与民意、媒体的角力,不能仅仅基于司法独立原则,而应当强调被告公平受审权。总之,司法的政治力学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司法的政治角力应当加以规制;通过制度设计,有的关系可以回归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仅会有更好的法律效果,还会有更好的社会效果。
- 孙笑侠
- 关键词:民众媒体为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