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21205)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丁娅彭瑞清王海英张晓实伍小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磷酸化
  • 1篇组织化学
  • 1篇晚期
  • 1篇磷酸
  • 1篇磷酸化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结肠
  • 1篇结肠癌
  • 1篇局部晚期
  • 1篇ERK
  • 1篇MAPK
  • 1篇肠癌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篇张星
  • 1篇万德森
  • 1篇伍小军
  • 1篇张晓实
  • 1篇王海英
  • 1篇彭瑞清
  • 1篇丁娅

传媒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ERK蛋白磷酸化在局部晚期结肠癌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尽管MAPK通路异常活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该通路在肿瘤特定阶段的具体作用尚缺乏研究。本文研究该通路活化在ⅢB期结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ⅢB期结肠癌组织及其邻近的正常粘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K蛋白磷酸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ERK1/2蛋白出现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在56例ⅢB期结肠癌患者中,癌旁正常肠粘膜几乎无ERK蛋白磷酸化。与癌旁正常粘膜相比,26例(46.4%)癌组织处于ERK高磷酸化状态(P<0.001),29例(51.8%)癌组织的ERK磷酸化水平无变化,1例(1.8%)癌组织处于低磷酸化状态。ERK1/2蛋白磷酸化状态与ⅢB期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及病理分级无关。癌组织ERK高磷酸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及病理分级与生存率无相关性。结论:局部晚期结肠癌组织中MAPK通路可能不是控制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键信号通路。
王海英彭瑞清伍小军丁娅张星万德森张晓实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组织化学MAPK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