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对温度敏感性强,给石油开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海油在刚果(布)的海上稠油油田Huate Mer A水深1 050m,该油田在海底泥线处的海水平均温度为6℃,根据试验测定的黏温曲线得知,该处稠油黏度达到了16 650mPa·s,流动性很差。根据该油田探井完井试油的要求,建立了从储层到水面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分析了油井产量、保温油管型号、电加热功率以及保温油管和电加热复合使用时对稠油温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加热深度。结果表明:不同的油井产量对稠油沿井筒温度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单一的使用保温油管或者电加热对稠油的升温降黏作用有限,采用保温油管-电缆加热的复合降黏技术对稠油的升温降黏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油田是我国首次开发的国外深水稠油油田,为深水稠油油田的降黏工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中海油在刚果(布)的Haute Mer A区块深水稠油油藏水深达到1050m,海底泥线处温度6℃左右,原油在该环境下黏度可达到15260mPa·s,高于倾点黏度,流动困难,需采取降黏措施才能确保原油流过低温区。针对该区块地温特征以及探井完井测试要求,建立了井筒-地层传热模型,模拟出了原油在井筒中的温度剖面,结果显示在泥线上200m附近井筒温度最低。精确预测了电加热降黏以及化学降黏两种可行方案下的井筒内原油温度,并对这两种方案进行降黏效果优选,认为电加热降黏为该区块最佳降黏方案,化学降黏法不适合该类深水油田。该区块是中国首次尝试开发的深水稠油区块,为深水稠油油田井筒降黏工艺的优选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