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03043)

作品数:2 被引量:128H指数:2
相关作者:乔雪徐嫄马弘陈济冬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就业
  • 2篇隐性就业
  • 2篇失业
  • 2篇失业保险
  • 2篇失业保险政策
  • 2篇就业规模
  • 2篇保险
  • 2篇保险政策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制造业
  • 1篇就业创造
  • 1篇拉弗曲线
  • 1篇国制

机构

  • 3篇清华大学
  • 1篇普林斯顿大学

作者

  • 3篇乔雪
  • 1篇马弘
  • 1篇徐嫄
  • 1篇陈济冬

传媒

  • 1篇世界经济
  • 1篇经济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经典的搜寻努力模型来考察当隐性就业现象存在时,失业保险制度政策如何影响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我们发现:(1)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工人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和降低社会产出;(2)失业保险...
乔雪陈济冬
关键词:隐性就业
文献传递
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试图运用经典的搜寻努力模型来考察当隐性就业现象存在时,失业保险政策如何影响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研究发现:(1)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工人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现象和降低社会产出;(2)失业保险金和就业规模(或失业保险税)之间具有拉弗曲线(Laffer Curve)的特征,因此,当政策目标为给定的失业保险金水平时,应当采用较低的失业保险税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产出的扭曲;(3)当经济处于很低(很高)的隐性就业规模时,政府进行监督(降低失业保险税)能够消除(减少)隐性就业现象并同时提高社会产出。
乔雪陈济冬
关键词:隐性就业拉弗曲线
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被引量:114
2013年
过去三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就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本文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的微观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的规模、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1998年到2007年间,中国的制造业同时经历了大规模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平均就业净增长为正,且在2002年以后达到3%—7%的净增长。(2)就业创造和消失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消费品行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行业,而传统制造业的就业消失最多。(3)私营企业就业创造率高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就业消失率最高;企业越年轻,其就业创造率(消失率)就越高(低),因此对应的就业净增长率也就越高;南部沿海地区有着最高的就业创造率,和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地区一起经历了就业净增长,而内陆地区则经历了就业的负增长,其中以西北和东北这些传统经济的工业生产基地最为严重。(4)就业再分配中,组内的就业流动占据主导地位;除此之外,不同年限企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就业流动贡献较大。
马弘乔雪徐嫄
关键词:就业创造中国制造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