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62019)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6
相关作者:罗永明张雪莲陈怀远张珊珊林凤祥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学成
  • 7篇化学成分
  • 5篇萜类
  • 5篇化学成分研究
  • 4篇活性
  • 4篇倍半萜类
  • 2篇金粟兰科
  • 2篇兰科
  • 2篇活性研究
  • 2篇分子
  • 1篇对映
  • 1篇对映体
  • 1篇性状
  • 1篇性状鉴别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研究
  • 1篇药学
  • 1篇药学研究

机构

  • 14篇江西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4篇罗永明
  • 6篇张雪莲
  • 3篇张珊珊
  • 3篇陈怀远
  • 2篇张丽
  • 2篇张东明
  • 2篇林凤祥
  • 2篇张琪
  • 1篇吴志瑰
  • 1篇李创军
  • 1篇邹雍
  • 1篇徐艳琴
  • 1篇付剑江
  • 1篇林贵兵
  • 1篇周健
  • 1篇陈俊杰
  • 1篇刘勇
  • 1篇彭玉娇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中草药
  • 2篇江西中医学院...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宽叶金粟兰中具抗乳腺癌转移活性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宽叶金粟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药理学方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乳腺癌转移活性的初步筛选。总共从宽叶金粟兰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倍半萜及其二聚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edoarofuran(1),chlorajapolide D(2),4β,8β-dihydroxy-5α(H)-eudesm-7(11)-en-8,12-olide(3),curcolonol(4),lasianthuslactone A(5),chlomultin C(6),(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7),shizukanolide E(8),shizukanolide F(9),9α-hydroxycurcolonol(10),shizukaol B(11),shizukaol C(12),cycloshizukaol A(13),sarcandrolide B(14),henriol A(15)。其中化合物2,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0,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并对所分得量较大的5个化合物进行了抗乳腺癌转移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4,11,12表现出较强的活性。
张珊珊付剑江陈怀远涂林锋肖春荣张睿增刘定平罗永明
关键词:倍半萜类
多穗金粟兰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对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 Pei)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和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多穗金粟兰中分离了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7-ketositosterol(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6α-羟基豆甾-4-烯-3-酮(4)、4β,8β-二羟基-5α(H)-桉叶-7(11)-烯-8,12-内酯(5)、13-epitorulosol(6)、15-nor-14-oxolabda-8(17),12E-dien-19-oic acid(7)、4α-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8)、金粟兰素A(9)、fortunilide K(10)、(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1actone(11)、henrilabdane B(12)、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尔酮(13)、curcolonol(14)、zederone epoxide(15)、银线草醇B(16)、环银线草醇A(17)、henrilabdane A(18)、12-(3-methyl-furan)-labd-8(17)-en-19-oic acid(19)、ent-8(9)-pimarene-20-hydroxy-16-nor-15-oic acid(20)、反式-N-阿魏酰酪胺(21)、grossamide(22)。其中化合物化合物2、4、21和22为首次从金粟兰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18~22为首次从多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此外,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对化合物5~17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5、10、11和13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一氧化氮(NO)抑制率分别为41.22%±8.28%、40.32%±15.14%、58.79%±8.16%、43.85%±10.04%。
黄伟明陈芳有卞玉婷张睿增刘定平双鹏程罗永明
关键词:抗炎活性化学成分倍半萜类
及己根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对金粟兰属植物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根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及己根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结果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1α,9α-二羟基-8,12-环氧桉叶-4,7,11-三烯-6-酮(1)、1β,5α-愈创木-4β,10α-二醇-6-酮(2)、zedoalactone A(3)、multistalactone C(4)、1β,8β-二羟基-桉叶-3,7(11)-二烯-8α,12-内酯(5)、1β,8β-二羟基-桉叶-4(15),7(11)-二烯-8α,12-内酯(6)、水合蒎醇(7)、伞形花内酯(8)、异嗪皮啶(9)、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香豆素(10)、N-p-香豆酰酪胺(11)、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12)、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3)、儿茶素(14)、7-羟基-5,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结论化合物2、5~7、10、14、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陈芳有陈俊杰周健张东明张雪莲罗永明
关键词:儿茶素
多穗金粟兰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对金粟兰属植物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MR)、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多穗金粟兰根的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ederone epoxide(1),chlomultin C(2),curcolonol(3),sarcaglaboside A(4),zedoarofuran(5),(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6),chloranoside A(7),没药素A(8),(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9),党参内酯(10),粗叶木内酯A(11),12,15-epoxy-5αH,9βH-labda-8(17),13-dien-19-oicacid(12),12R,15-dihydroxylabda-8(17),13E-dien-19-oic acid(13),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4),反式-N-p-香豆酰酪胺(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2'-羟基-4,4',6'-三甲氧基查耳酮(17),岩白菜素(18)和enedione(19)。化合物1,2,4,7~10和12~19为首次从多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9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林凤祥李宏焘张丽张珊珊张琪陈怀远罗永明
关键词:化学成分
4种基原四块瓦的生药学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江西特色药材四块瓦疗效确切,在民间使用较广泛,为了发掘这一民间药资源,该实验对不同基原的四块瓦药材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了4种金粟兰属植物的药材性状、根及根茎的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了四块瓦药用部位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为四块瓦的种质鉴别、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勇张琪彭玉娇吴志瑰林贵兵徐艳琴罗永明
关键词:生药学研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亲和色谱技术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亲和色谱是利用生物分子与亲和色谱固定相表面配位体之间特效性亲和吸附作用来进行选择性分离生物分子的分离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回收率和高纯度等特点,广泛的用于分离、检测或研究复杂样品中的目标分子,已逐渐成为天然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免疫亲和色谱、凝集素亲和色谱、细胞膜色谱法、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分子烙印色谱、染料配基亲和色谱、核酸适配体亲和色谱、亲和膜色谱、前沿亲和色谱等几种常用亲和色谱技术的配基的种类和选择方法,重点介绍了它们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芳有罗永明吴样明蒋晨星张雪莲
关键词:天然药物研究生物分子
及己根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及己根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及己根中分离鉴定了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β,8β-dihydroxy-eudesman-4(15),7(11)-dien-8α,12-olide(Ⅰ)、curcolonol(Ⅱ)、4β,8β-dihydroxy-5α(H)-eudesm-7(11)-en-8,12-olide(Ⅲ)、1β,8β-dihydroxy-eudesman-3,7(11)-dien-8α,12-olide(Ⅳ)、multistalactone E(Ⅴ)、zedoarofuran(Ⅵ)、8β,9α-dihydroxylindan-4(5),7(11)-dien-8α,12-olide(Ⅶ)、serralactone A(Ⅷ)、8-epi-ivangustin(Ⅸ)、金粟兰内酯E(Ⅹ)。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Ⅱ、Ⅳ~Ⅶ、Ⅸ、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陈芳有张东明李创军张雪莲罗永明
关键词:化学成分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通过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学方法获得并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curzerenone(1)、蓬莪术环氧酮(2)、curcodione(3)、chlorantene C(4)、(1 E,4 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5)、zederone epoxide(6)、13-epitorulosol(7)、vomifoliol(8)、(-)-loliolide(9)、7,4′-dimethylnaringenin(10)、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1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儿茶素(13)、香豆酸(14)。其中化合物1、3、8~14为首次从金粟兰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10μM浓度下,化合物1~6使H 2O 2损伤的PC12细胞的细胞存活率从43.41%±1.59%分别提高到62.61%±5.23%、64.87%±8.42%、56.06%±6.65%、65.87%±5.34%、60.54%±3.32%和68.11%±4.76%。
陈芳有陈志超黄伟明卞玉婷双鹏程李宏焘罗永明
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结合了化学工程、材料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它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张雪莲陈芳有罗永明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中药研究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和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μmol/L。结论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陈芳有邹雍陈杰黄伟明卞玉婷罗永明
关键词:抗肿瘤活性木栓酮莽草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