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FW06B914)

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FW06B914)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司振江张忠学姜秋香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盐碱
  • 3篇振动深松
  • 3篇深松
  • 2篇盐碱土
  • 2篇土壤
  • 2篇碱土
  • 2篇草原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治理技术
  • 1篇生态修复
  • 1篇生物量
  • 1篇松嫩平原
  • 1篇苏打
  • 1篇土壤改良
  • 1篇土壤特性
  • 1篇物量
  • 1篇空间异质性

机构

  • 4篇学研究院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张忠学
  • 2篇司振江
  • 1篇姜秋香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黑龙江水利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盐碱草原土壤特性及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土壤盐分是土壤特性中最活跃和复杂的一部分。受土壤性质、气象、地形、地下水文及长期地球化学过程等自然条件和耕作、灌溉等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土壤水分、盐分的变异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各层的盐渍化程度和状态。而土壤盐分与水分、土壤物理性质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运用地统计学研究采用振动深松集成技术改良盐碱化草原前后土壤水分、盐分等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为平台,建立土壤水分、盐分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相结合的信息数据库,建立其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分布图,直观的表现各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振动深松集成技术后土壤盐分含量在空间上有递减,平均ρ(土壤盐)由5.60g.L-1下降到3.73 g.L-1;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分别降低13%和24%,利于牧草根系生长,生物量变异结果显示,改良前后的草层高度和产量空间分布逐渐达到了均一化,牧草产量达到了2738.1 kg.hm-2,实现了植被全覆盖,盐碱化草原得到了恢复。
黄彦司振江姜秋香滕云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特性空间异质性
松嫩平原盐碱土集成治理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松嫩平原土壤盐碱化问题及其不断扩大的趋势已严重影响地方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松嫩平原盐碱土特征的具体分析,采用振动深松技术与生物生化盐碱地改良技术优化、组合,形成了适于松嫩平原地区盐碱土改良的集成技术模式。该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物理、化学指标发生良性化改变,提高了牧草产量,恢复了盐碱草地的生态环境。
司振江张忠学李芳花黄彦
关键词:振动深松
大庆市盐碱土深松改良生态修复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针对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壤盐碱化、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日趋加重问题,利用振动深松技术对苏打盐碱土及草原进行改良。测定了改良前后土壤的物理化学指标、牧草产量及草原群落的变化,通过反映群落优势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盖度及频度等指标分析植被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改良后的2~3年,土壤理化指标趋于良性变化,以人工种植羊草的群落成为优质群落,指明了振动深松技术改良苏打盐碱土的有效性及草原生态修复效果的显著性。
司振江张忠学黄彦
关键词:盐碱土振动深松土壤改良生态修复
苏打盐碱化草原改良后植物多样性评价分析
2015年
通过采取振动深松、对角耙、围栏封育、浅翻轻耙等技术措施对苏打盐碱化草原的改良效果进行研究评价,利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振动深松、对角耙、围栏封育、浅翻轻耙4种改良措施均取得显著改良效果,改良3a平均产草量较对照提高了423.8%、219%、128.6%、261.9%,特别是采用振动深松改良措施3a后,草原盖度达到90.33,人工播种的羊草盖度达到35.0,羊草相对盖度达到38.75,羊草重要值达到79.52,均匀度指数达到0.869,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改良当年分别提高了199.9%和50.8%。综合比较4种改良措施,以振动深松改良效果最显著。
司振江黄彦滕云
关键词:振动深松植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