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08013)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吴静周红明谢宇铭姜洁毕蕾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厌氧
  • 4篇污泥
  • 3篇反应器
  • 2篇厌氧反应
  • 2篇厌氧反应器
  • 2篇内循环
  • 2篇污泥颗粒
  • 2篇污泥颗粒化
  • 2篇颗粒化
  • 1篇絮状污泥
  • 1篇厌氧颗粒
  • 1篇厌氧颗粒污泥
  • 1篇内循环厌氧
  • 1篇内循环厌氧反...
  • 1篇颗粒污泥
  • 1篇反应器启动
  • 1篇胞外多聚物
  • 1篇SGR
  • 1篇成核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吴静
  • 3篇周红明
  • 2篇姜洁
  • 2篇谢宇铭
  • 1篇毕蕾
  • 1篇陆正禹
  • 1篇吴伟伟
  • 1篇陈敏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内循环厌氧膨胀床反应器颗粒污泥特性被引量:5
2004年
研究了内循环厌氧膨胀床反应器 (theinternalcirculationanaerobicexpandedbedreactor ,ICAEBreactor)的颗粒污泥特性 .结果表明 ,该反应器在平均COD容积负荷 2 8 2kg/ (m3 ·d)下稳定运行时 ,平均COD去除率为 89 0 % ,内循环比约 12 5 .反应器中培养出普通颗粒污泥和悬浮颗粒污泥 .位于反应器第 2反应区液面的悬浮颗粒污泥层具有动态稳定性 ,相对稳定的运行条件可降低其对反应器的不利影响 。
陈敏吴静陆正禹吴伟伟
关键词:内循环厌氧颗粒污泥
厌氧反应器中絮状污泥成核过程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本课题组建立的定量方法研究了中温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絮状污泥的成核过程.经过85 d,污泥平均粒径由47.8μm增至96.1μm,成核过程基本完成.成核过程中的污泥平均粒径与成核时间线性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89 3,污泥粒径的平均增长速率为0.58μm/d.污泥含核率从第1 d的7.6%增长至第85 d的36.1%.含核率的增长速率波动较大,经历了快-慢-较快3个阶段.试验过程中,污泥ECP含量与污泥含核率的增长速率明显正相关,表明ECP可能是污泥成核速率波动的原因.随成核进行污泥活性呈上升趋势,而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并不明显.上述定量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均有利于在反应器层面了解污泥颗粒化机制.
周红明吴静谢宇铭姜洁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污泥颗粒化胞外多聚物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化过程被引量:15
2007年
污泥颗粒化是高效厌氧反应器的核心技术。为准确掌握反应器的颗粒化规律,定量研究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以颗粒污泥碎片为核的污泥颗粒化过程。在文中试验条件下,第48天污泥颗粒化程度(SGR)达到73%,大大缩短了颗粒化时间,且该段时间内SGR的对数与颗粒化时间线性相关性良好。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机负荷及其产生的较高的水力剪切力有利于污泥的颗粒化过程;若无干扰,颗粒化过程可按照对数颗粒化期、减速颗粒化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进行。
毕蕾吴静谢宇铭周红明
关键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颗粒化
水力剪切力对厌氧反应器启动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以絮状污泥为种泥启动,启动过程主要关注COD去除率的提高以及污泥颗粒化的情况.污泥颗粒化过程包括"成核"以及"在核基础上成熟"2个步骤,"成核"作为颗粒化的起点尤为重要.本实验运用课题组建立的定量方法,研究了在低、中、高水力剪切力条件下的絮状污泥的成核过程.在成核过程中,污泥平均粒径(average sludge diameter,ASD)、含核率(nucleus ratio,NR)都与运行时间明显线性相关,ASD的增长速率分别为0.40、0.51和0.41μm.d-1.中等水力条件下污泥的成核速度最快,相应的剪切速率为8.28 s-1,液相和气相上升流速分别为2.66和0.24 m/h.高水力剪切力下,污泥的COD去除率增长快.同时污泥去除能力与污泥性质密切相关,在试验条件下,ASD的增长速率与COD去除率达到92%的快慢是一致的.
吴静周红明姜洁
关键词:絮状污泥成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