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113000053)

作品数:8 被引量:348H指数:7
相关作者:邢光福陈荣钱迈平杨祝良沈加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新元古代
  • 3篇元古代
  • 2篇生物化石
  • 2篇中生代
  • 2篇晚中生代
  • 2篇微生物化石
  • 2篇化石
  • 1篇地层
  • 1篇地层结构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扬子板块
  • 1篇早侏罗世
  • 1篇中国东南
  • 1篇中国东南部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纪
  • 1篇石膏

机构

  • 7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香港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邢光福
  • 3篇钱迈平
  • 3篇陈荣
  • 2篇厉建华
  • 2篇袁训来
  • 2篇沈加林
  • 2篇王步云
  • 2篇孙敏
  • 2篇李龙明
  • 2篇杨祝良
  • 1篇包超民
  • 1篇孙万铨
  • 1篇汪迎平
  • 1篇魏乃颐
  • 1篇丁保良
  • 1篇周新民
  • 1篇周宇章
  • 1篇舒良树
  • 1篇阎永奎
  • 1篇陶奎元

传媒

  • 3篇地质论评
  • 2篇江苏地质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广东梅州早侏罗世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研究被引量:42
2001年
以往主要依据地球化学证据推断东南沿海中生代存在地幔富集作用 ,但缺乏可靠的地质学证据。运用全岩 +单矿物 (斜长石和辉石 )Rb Sr等时线法 ,测得梅州辉长岩 橄榄岩岩体中辉长岩的年龄为 178.71±3 .9Ma ,( 87Sr 86 Sr) i 值为 0 .70 5 5 5 8,εSr(t)值为 17.87~ 18.16;3个辉长岩样品的 ( 1 43Nd 1 44 Nd) i 值为 0 .5 12 641~0 .5 12 665 ,εNd(t)值为 0 .4 3~ 0 .95 ,表明其源区为类似原始地幔的弱富集型地幔 ,从而首次得到了中生代存在富集地幔的地质学证据。中生代基性岩类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表明 ,大约在中侏罗世早期 ( 164~ 165Ma) 。
邢光福杨祝良孙强辉沈加林陶奎元
三叠纪扬子板块的漂移导致下扬子区石膏、硬石膏矿床的形成被引量:9
2002年
下扬子区中—下三叠统广泛分布一套厚几十至数百米的石膏、硬石膏矿层 ,具较大的经济价值。笔者经多年野外工作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发现 :由于扬子板块在三叠纪期间从赤道附近的暖湿气候带向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气候带漂移 ,并与亚洲板块碰撞抬升 ,造成其地理环境由热带陆表海向亚热带潮坪—泻湖转变 ,同时导致其生物群、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等发生一系列演变 ,是这套石膏。
钱迈平厉建华孙万铨
关键词:三叠纪漂移下扬子区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被引量:274
2002年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舒良树周新民
关键词:俯冲带构造体制转换构造格架晚中生代中国东南部
香港九龙破火山的地层结构与划分讨论被引量:7
2007年
香港岛—九龙半岛地区以往火山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基本不考虑火山构造和火山岩相的鉴别,由于陆相火山岩区特有的岩性岩相时空上的复杂多变,导致地层组越划越多,不能合理进行区域地层对比,更无法通过火山地层划分恢复古火山活动过程。笔者等在该地区开展了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研究,鉴别出九龙复活破火山机构,在此基础上确定火山地层主要由同一期普林尼式喷发形成的冷却单元构成,有类似的地层结构,结合年龄资料和区域地质对比,它们基本上可归入同一地层组;同时,分析了陆相火山地层的划分方法,指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不能作为主要方法;冷却单元或流动单元才是合理划分陆相火山地层的基本单位。
邢光福孙敏李龙明王步云陈荣
浙江诸暨新元古代后造山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被引量:15
2006年
浙江诸暨道林山地区新元古代钾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组成双峰式侵入岩组合,本文讨论了它们的野外地质形态、年代学及岩石学等特征,确定钾长花岗岩属铝质花岗岩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钾长花岗岩体属典型的后造山A型花岗岩(A2型/PA型),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816Ma,这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A型花岗岩,同时表明Rodinia超大陆已进入裂解高峰期。由于该裂解的主要时期在825Ma,我们推断华南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中心。
周宇章邢光福杨祝良沈加林陈荣包超民魏乃颐
关键词:RODINIA新元古代
淮北地区新元古代燧石相三维保存微生物化石被引量:3
2005年
在淮北新元古代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保存着许多燧石相微生物化石。通过对其形态结构、群落组合特征及埋藏保存状态研究,探讨其系统分类、生存环境及区域地层对比,确定这些微生物化石结构的原始性和群落的低分异性。结合相关地层中原始的光球状浮游微生物、Chuaria-Tawuia类型宏体碳质化石生物群及叠层石优势的特征考虑,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时间是在南沱冰期之前。
钱迈平袁训来汪迎平厉建华
关键词:微生物化石新元古代同位素年龄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微生物化石被引量:11
2002年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海相泥页岩、粉砂岩及燧石中富含微生物化石。其中 ,通过化学浸解法 ,从碎屑岩中获得14个形态属种的微生物化石 ;6个形态属种的蓝细菌化石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在燧石切片中。浸解获得的泥页岩、粉砂岩相微生物化石 ,在刘老碑组中—上部的主要是片形和球形 :L aminarites antiquis-simus,L eiosphaeridia pelucida,Spumiosa alara及 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inensis;在九里桥组、贾园组和赵圩组主要为多面形和球形 :Monilinema quadratucella及 Synsphaeridium sp.;而史家组、金山寨组和沟后组则有丰富的球形、片形、梭形和带形个体 :L eiosphaeridia hyperboreica,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Annulum difuminatum,N ucellosphaeridium asperatum,Tophoporata sp.,Symplassosphaeridium sp.,Macroptycha uniplicata及 Taenia-tum simplex。该微生物组合可与河北及天津蓟县的新元古界景儿峪组和下马岭组的相对比。虽然上述微生物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仍在研究中 ,但却为我们了解新元古代大冰期前夕近岸海相环境生物圈提供了有关浮游植物的信息。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的燧石中 ,保存良好的微生物三维立体化石为丝形和球形蓝细菌遗留物 ,包括 Siphonophycus sp.。
钱迈平袁训来阎永奎丁保良
关键词: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微生物化石
香港九龙复活破火山的鉴别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07年
香港主城区座落在香港岛—九龙地区的九龙花岗岩体上,该花岗岩体平面形态呈直径约11km的圆形,周边火山岩群山环绕,构成特殊的圆形盆地地貌,以往曾有人认为是陨石坑。笔者根据前人地质资料分析并经实地考察,认为该地貌形态实为大致以尖沙咀为中心的一个大型晚中生代复活破火山机构,九龙花岗岩体为破火口塌陷后侵位的中央侵入体,周围火山地层产状围斜内倾,发育环形断裂(主要为高角度正断层)和放射状断裂,具典型复活破火山特征,可称之为“九龙复活破火山”。
邢光福孙敏王步云李晓池陈荣李龙明
关键词:晚中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