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作品数:155 被引量:2,622H指数:27
相关作者:吴中海吴树仁张永双姚鑫余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6篇天文地球
  • 5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9篇地震
  • 26篇滑坡
  • 21篇地质
  • 17篇汶川地震
  • 15篇青藏高原
  • 14篇盆地
  • 12篇测年
  • 11篇地应力
  • 10篇边坡
  • 9篇地质灾害
  • 8篇地应力测量
  • 8篇地震危险
  • 8篇地质意义
  • 8篇断裂带
  • 8篇应力测量
  • 8篇裂带
  • 8篇边坡工程
  • 7篇断层
  • 6篇水压致裂
  • 6篇青藏

机构

  • 153篇中国地质科学...
  • 46篇国土资源部
  • 3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首都师范大学
  • 13篇中国地质调查...
  • 6篇长安大学
  • 6篇天津市地震局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环境...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日本京都大学
  • 3篇沈阳地质矿产...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华侨大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4篇吴中海
  • 16篇姚鑫
  • 16篇吴树仁
  • 16篇张永双
  • 10篇余佳
  • 10篇殷跃平
  • 9篇韩建恩
  • 9篇刘艳辉
  • 9篇谭成轩
  • 9篇邵兆刚
  • 8篇丰成君
  • 8篇张克旗
  • 8篇朱大岗
  • 8篇王津
  • 8篇蒋瑶
  • 8篇戴福初
  • 8篇许冲
  • 7篇李滨
  • 7篇赵根模
  • 7篇孟宪刚

传媒

  • 28篇地质通报
  • 26篇地质力学学报
  • 10篇地球学报
  • 10篇地质学报
  • 8篇工程地质学报
  • 6篇中国地质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岩石力学与工...
  • 6篇地学前缘
  • 4篇岩石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地质论评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岩土力学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矿床地质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城市住宅
  • 1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13篇2015
  • 15篇2014
  • 13篇2013
  • 18篇2012
  • 11篇2011
  • 13篇2010
  • 23篇2009
  • 12篇2008
  • 1篇2007
1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级强震的地震烈度控震构造和发震机理被引量:19
2009年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吴中海叶培盛吴珍汉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烈度汶川大地震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启动机制的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首先分析鸡尾山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成因机制,对前期的滑坡物理模型进行优化;开展土工离模型试验,重现滑坡失稳过程;研究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变形破坏特征,对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后部块体驱动–前缘关键块体瞬时失稳"的破坏模式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滑坡模型在73 g时发生破坏,与前期80 g破坏的试验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节理化的滑坡模型与岩体结构完整的滑坡模型相比,更易于发生变形破坏;内侧滑块大部分残留堆积在滑动面上,外侧滑块视向滑动、高位剪出。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大,模型后部块体首先出现蠕滑现象,前缘块体阻滑作用明显;当加速度达到73 g时,前缘块体被突然视向挤出,诱发后部块体沿滑面产生滑移;滑坡的初始变形破坏过程是由渐进破坏向瞬时破坏转变的过程,经历蠕滑变形–节理张拉–滑面滑动–前缘撞击–视向偏转–高位剪出–碰撞解体–静止堆积。
冯振殷跃平蔡奇鹏李滨
关键词:岩质滑坡失稳模式离心模型试验关键块体
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标志及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被引量:16
2013年
玉树断裂带位于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北西段,是一条总体呈NWW向展布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错断水系与冲沟、拉分盆地、地震地表破裂与断裂破碎带等一系列反映玉树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的典型地质一地貌标志。在室内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结舍最新的野外实地调查成果,对沿玉树断裂带上反映其左旋走滑活动的地质一地貌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断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断裂带总长约150kin,总体走向120-130°,自西向东可划分为呈左阶雁列分布的陇蒙达一结隆段、结隆一结古段和结古一查那扣段3段。沿该断裂带发育的串殊状拉分断陷盆地规模的大小反映出玉树断裂带自西向东拉张效应逐渐减弱、挤压效应逐渐增强的特点。玉树2010年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处于晚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中段,而仪器震中恰好处于该断裂带的不连续部位,进一步证明雁列走滑活动断裂带上的不连续部位通常是强震活动的初始破裂区域.
李跃华吴中海叶培盛马丹刘艳辉蒋瑶李家存周春景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海西宁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陆龟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2021年
1研究目的(Objective)西宁盆地内发育有连续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超过2000 m,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隆升、变形、风化剥蚀以及古气候变化过程。西宁盆地沉积地层中发现有多个属种的化石,目前报道的有早中新世谢家动物群、中中新世早期担水路动物群及中中新世晚期吊沟动物群,为区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但近几十年来,西宁盆地没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报道,特别是晚中新世动物化石的报道仍处于空白。
韩建恩邵兆刚邵兆刚余佳王津孟宪刚孟宪刚
关键词:西宁盆地古气候变化区域地层晚中新世风化剥蚀三趾马
膨胀性硅藻土的力学性质及其灾害效应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在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建设中,遇到了与膨胀性硅藻土相关的边坡稳定问题。通过对云南腾冲五合乡、芒棒乡、团田乡多个地质剖面现场调查和室内物质成分、微观结构分析、力学性质测试表明,云南腾冲新近纪芒棒组硅藻土是一种富含膨胀性黏土矿物的黏土质硅藻土,在性状上属于膨胀性极软岩。天然硅藻土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导致其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的关系与传统岩土力学规律极不相符,如孔隙比高达2.20~2.78、液性指数为0.66~2.73的天然硅藻土单轴抗压强度竟高达1.09~2.11 MPa。综合研究表明,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建设中黏土质硅藻土边坡的滑坡灾害、风化剥落灾害与其工程特性密切相关。
张永双郭长宝曲永新姚鑫
关键词:膨胀性力学性质公路边坡
11万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黄土沉积记录的百年分辨率东亚冬季风变化被引量:3
2022年
在河西走廊东段的祁连山北麓与腾格里沙漠交接地带发育的较大范围的黄土堆积为探讨东亚夏季风西北缘的古季风演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素材。本研究利用甘肃武威沙沟剖面32.2 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高分辨率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和全岩粒度分析,重建了该地区11万年来的古季风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该剖面11万年来连续沉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邻近古浪剖面同期地层的全岩粒度表现出完全的可比性,二者的沉积速率均达30 cm/ka以上,记录了东亚夏季风西北缘千百年分辨率的气候快速变化特征;2)磁粒度参数M_(rs)/M_(s)和H_(cr)/H_(c)与中值粒径间良好的线性相关表明,研究区黄土磁学特征主要受控于冬季风强度主导的“wind vigor”模式;3)全岩粒度和磁粒度参数均记录了完整的Dansgaard-Oeschger旋回和Heinrich事件,表明北半球高纬气候对黄土高原西北边缘气候的深远影响和中-高纬北半球气候显著的遥相关过程,而由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强弱所引起的北极海冰变化可能是导致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最直接原因。
易施钰盛美李宗耀王喜生
关键词:季风边缘区HEINRICH事件
中国西南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探讨被引量:27
2009年
中国的大陆冰川堆积物几乎都属于巨粒土或块石(漂石)土、碎石土,但因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组构特征,各地或同一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冰碛、冰水)的堆积物具有极为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其地质体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已有的工程分类框架不能满足当代冰川堆积物甚至其他碎石土(巨粒土)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的需要。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细观结构等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主要表现为:颗粒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多元性、组构单元的双元性、结构的无序性和胶结性等。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与其工程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工程地质分类问题,提出基于胶结程度和粒度组成的二级分类方案,对冰川堆积物及其他块(漂)石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永双曲永新王献礼姚鑫郭长宝
关键词:细观结构工程地质分类地质灾害
四川泸定磨西台地第四纪冰水台地边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河流冲刷对第四纪软弱地层岸坡的地质灾害起到控制性作用。本文以磨西台地冰水堆积物岸坡为例,充分考虑河流与岸坡地质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对实测地质灾害的分析结果,采用Logistic监督分类方法,评价各环境因子(尤其是河流冲蚀特性因子)在河流岸坡稳定性评价中的作用,进而采用高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研究表明,河流弯曲度、河流流量、岸坡坡度、河床宽度、岸坡宽度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相关性强,采用这些参数和Logistic模型预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能很好的反映现状和未来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进而提出了磨西台地岸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初步建议。
姚鑫张永双李宗亮王献礼宋志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黎敦朋赵越刘健潘燕兵裴军令何哲峰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北缘
新疆罗布泊45 kaBP以来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根据罗布泊新湖湖心区KY01孔沉积物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控制沉积物化学组成的3个主因子。其中第1主因子对沉积物化学组成具有绝对控制作用,通过详细分析认为该因子可作为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湿变化的代用指标。结合剖面5个AMS14 C测年结果所建立的时间标尺,初步重建了塔里木河流域4.5万年以来气候干湿变化历史。结果显示,近4.5万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呈逐步干旱化趋势,其中末次间冰阶中晚期以湿润气候为主,末次冰期晚冰阶以来变为以干旱气候为主,但末次冰消期晚期—全新世早期发生过明显的气候转湿事件,极端干旱气候出现在中晚全新世以来。罗布泊新湖湖心区KY01孔地化指标还揭示出塔里木河流域的水热组合模式可能是多样的,并非简单地遵循单一的西风型"冷湿-暖干"水热组合模式。
杨艺王汝建刘健赵越杨振宇翁成郁王磊郭胜章陶亮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主成分分析塔里木河流域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