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4AA2Z3A60)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沈洪朱海燕刘育英刘秀华徐菲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栓塞
  • 2篇微栓
  • 2篇微栓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变化
  • 1篇调节蛋白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血栓
  • 1篇血栓调节
  • 1篇血栓调节蛋白
  • 1篇脂肪酸
  • 1篇鼠肝
  • 1篇器官
  • 1篇器官功能
  • 1篇器官功能障碍
  • 1篇器官功能障碍...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沈洪
  • 2篇刘秀华
  • 2篇刘育英
  • 2篇朱海燕
  • 1篇刘凤英
  • 1篇班雨
  • 1篇黎檀实
  • 1篇徐菲菲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动脉微栓塞组织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微栓塞的理论依据。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大栓塞组、微栓塞组,每组各10只。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使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用葡激酶溶栓造成微栓塞模型。正常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代替葡激酶。每组取5只SD大鼠于15%甲醛溶液中固定,备免疫组化染色;另5只于-70℃液氮中保存,备免疫印迹。结果随血栓的形成,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增加,免疫组化切片上可见棕黄色区域增多。微栓塞组(血管直径<150μm)免疫组化阳性指数(0.30±0.02)与大栓塞组(血管直径>500μm)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印迹的X线片上,46kD及39kD可见血栓调节蛋白表达的两条条带。微栓塞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大血栓组大鼠组织血栓调节蛋白表达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栓塞组、大栓塞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是有差别的,微栓塞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动脉微栓塞检测的血生化指标。
朱海燕沈洪刘育英刘秀华徐菲菲
关键词:动脉血栓调节蛋白
动脉微栓塞对组织灌注的影响
2005年
目的观察动脉微栓塞(血管直径<150μm)后组织灌注的变化趋势。方法取体重(180±1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微栓塞形成后5min,30min,60min,90min组。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为靶血管,首先用光化学法造成大血栓,然后用葡激酶纤溶治疗,造成微栓塞。分别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各组组织灌注血流量、观察血流图。结果栓塞后5min血流量较栓塞前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栓塞后3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5min血流量显著回升(P<0·01),栓塞后6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30min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栓塞后90min血流量较栓塞后60min血流量显著下降(P<0·01)。血流图上,栓塞后5min蓝绿色区域增多;栓塞后30min蓝绿色区域缩小,红色区域增多;栓塞后60min、90min蓝绿色区域进行性增加,血流量进行性下降。结论动脉微栓塞初期血流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双相血流现象,随后进行性下降。
朱海燕沈洪刘凤英刘育英刘秀华
关键词:微栓塞动脉
创伤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肝组织中肝X受体的表达
2008年
目的研究创伤感染致MODS过程中孤核受体家族成员肝X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对MODS演变过程中发生脂质代谢障碍的意义。方法建立创伤感染致MODS动物模型: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T组)和创伤感染序贯致MODS组(M组),每组50只。钳夹大鼠肢体,造成多发性闭合型骨折和广泛性软组织挫伤,M组12h后造成背部30%TBSAⅢ度烫伤,并在创面涂布绿脓杆菌。分别于创伤前、创伤后24、48、96、120h,每时相点10只动物,检测血浆内毒素(LPS)、谷丙转氨酶(ALT)、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对所有计数数据作Y0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数方法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肝X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伤后血清ALT、LPS呈逐步上升趋势;FFA水平在伤后96h达到峰值(P〈0.05);TG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伤后96h降至谷底;HDL呈逐步下降趋势;VLDL先降后升;对照组大鼠肝组织LXRα的基因表达在伤后24h先是出现小幅增强,此后表达明显下调,MODS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ALT伤后逐步增高,与血浆LPS趋势同步,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感染直接加重了肝功能损害程度;LXRα基因在早期表达增高,后期下降,LPS同LXRα表达呈负相关,可能是引起LXRα变化的影响因素;肝脏LXRα基因在MODS期转录活性显著下降,结合血清FFA、TG、HDL、VLDL变化分析,可能导致胆固醇向肝内的转运和肝内脂肪酸的合成障碍。
班雨沈洪黎檀实
关键词: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肝X受体脂肪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