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作品数:29,965 被引量:127,099H指数:114
相关作者:王登红王涛杨经绥吴中海唐菊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892篇期刊文章
  • 1,722篇会议论文
  • 1,028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689篇天文地球
  • 2,05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22篇经济管理
  • 8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714篇生物学
  • 697篇矿业工程
  • 669篇农业科学
  • 582篇石油与天然气...
  • 552篇理学
  • 405篇建筑科学
  • 323篇水利工程
  • 121篇化学工程
  • 121篇文化科学
  • 88篇交通运输工程
  • 72篇冶金工程
  • 72篇机械工程
  • 42篇动力工程及工...
  • 39篇医药卫生
  • 39篇历史地理
  • 37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661篇地质
  • 3,964篇地球化
  • 3,964篇地球化学
  • 3,342篇成矿
  • 3,207篇矿床
  • 2,927篇锆石
  • 2,264篇盆地
  • 2,064篇化学特征
  • 1,955篇同位素
  • 1,846篇地球化学特征
  • 1,624篇找矿
  • 1,592篇岩石
  • 1,544篇花岗岩
  • 1,407篇地下水
  • 1,360篇地质意义
  • 1,328篇年代学
  • 1,187篇金矿
  • 1,118篇定年
  • 977篇地质特征
  • 928篇岩体

机构

  • 8,960篇中国地质科学...
  • 6,236篇中国地质调查...
  • 4,84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66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48篇吉林大学
  • 1,797篇成都理工大学
  • 1,282篇国土资源部
  • 1,173篇长安大学
  • 1,099篇中国科学院
  • 814篇中国地质调查...
  • 459篇青岛海洋地质...
  • 430篇北京大学
  • 365篇东华理工大学
  • 350篇南京大学
  • 343篇中国国土资源...
  • 340篇成都地质矿产...
  • 328篇中国地质调查...
  • 322篇国家地质实验...
  • 317篇西北大学
  • 311篇中国地质环境...

作者

  • 242篇王登红
  • 173篇杨经绥
  • 171篇王涛
  • 142篇吴中海
  • 137篇聂凤军
  • 126篇李才
  • 121篇唐菊兴
  • 115篇王宗起
  • 114篇张克信
  • 106篇郑绵平
  • 105篇许志琴
  • 103篇徐学义
  • 101篇莫宣学
  • 101篇李海兵
  • 101篇江思宏
  • 97篇胡道功
  • 93篇杨忠芳
  • 91篇陈树旺
  • 89篇丰成友
  • 89篇肖克炎

传媒

  • 2,375篇地质通报
  • 1,392篇中国地质
  • 1,151篇岩石学报
  • 1,008篇地质学报
  • 677篇地球学报
  • 662篇矿床地质
  • 622篇吉林大学学报...
  • 616篇地质论评
  • 583篇地学前缘
  • 536篇中国矿业
  • 532篇现代地质
  • 520篇地球科学
  • 488篇物探与化探
  • 466篇西北地质
  • 447篇地质与勘探
  • 434篇地质科技情报
  • 394篇地质力学学报
  • 375篇岩矿测试
  • 367篇地质与资源
  • 339篇矿物学报

年份

  • 914篇2023
  • 1,869篇2022
  • 2,156篇2021
  • 2,301篇2020
  • 2,679篇2019
  • 2,523篇2018
  • 2,833篇2017
  • 2,375篇2016
  • 2,485篇2015
  • 2,264篇2014
  • 1,819篇2013
  • 1,306篇2012
  • 1,050篇2011
  • 953篇2010
  • 747篇2009
  • 660篇2008
  • 788篇2007
  • 671篇2006
  • 688篇2005
  • 522篇2004
29,9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气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2023年
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丰富,目前海相页岩已建成多个千亿方规模的海相页岩大气田(马永生等,2018;赵文智等,2020;张君峰等,2022)。而陆相页岩地层尚未取得页岩气资源商业性突破,配套的地质理论和地球物理技术还不成熟。目前针对陆相页岩气的关键地质甜点,如TOC、裂缝、脆性指数等参数的地球物理预测技术很多(刘伟等,2018;赵爽等,2022),但是可靠程度较低,而且需要叠前道集资料。
陈珊陈珊白静徐兴友李耀华
关键词:松辽盆地
蚌埠五河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构造背景分析
位于著名断裂-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近旁侧的山东招远地区与安徽五河地区,在大地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前者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典型金矿矿集区,多发育大型、超大型金矿,而后者却多以小型矿床为主,至今在探求大型矿床...
李飞
关键词:金矿勘探成矿地质
文献传递
基于LabVIEW和OPC的岩心钻机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钻进过程自动监测与控制技术是实现钻探设备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保证安全、优质、快速、高效、科学钻井的必备重要手段。   为了推动国内岩心钻机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进一步发展研究,通过大量阅读期刊文献,指出了国内钻探技...
陈历新
关键词:自动化LABVIEWOPC岩心钻机
文献传递
东昆仑石头坑德和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对比
<正>2011年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首次在格尔木西部夏日哈木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床,成为东昆仑成矿带中首次发现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镍储量已达超大型规模(镍金属量约107万吨),表明该区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李世金等,20...
段雪鹏孟繁聪范亚洲
中天山地块前寒武纪“星星峡群”的组成与地壳演化意义
中亚造山带中存在大量的前寒武纪古老微陆块群,由于经历了古生代的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强烈改造,其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目前大多呈碎片分布于古生代的大陆弧或岛弧地体中,目前对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仍缺少足够的研究...
贺振宇
文献传递
蒙古国南部几处重要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勘查工作进展
本文对蒙古国南部白山铜-锌矿床、奥龙金矿床和乌兰铅-锌-银矿床的产出环境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对这3处矿床成矿理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进展做了简要总结,目的旨在进一步丰富我国跨境成矿带的理论研究水平,为在中蒙边境我国...
陈正云飞肖伟刘大文元春华韩九曦
文献传递
陆内斑岩成矿的关键因素——以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为例
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带内发育系列43~35 Ma的富碱斑岩体及Cu-Mo(Au)多金属矿床,是研究陆内斑岩成矿关键因素的理想选区。论文在系统研究该带内斑岩体成矿作用特征的基础上,对比成矿和非成矿斑岩...
鲍新尚
文献传递
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西南三江特堤斯昌宁-孟连缝合带系古特提斯主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洋盆扩张过程中形成了系列与洋岛火山岩(OIB)和洋中脊火山岩(MORB)相关的VMS型矿床,分别以老厂Pb-Zn-Ag矿床和铜厂街Cu矿床为代表。将两类不同成生...
张鹏飞
关键词:老厂成矿作用
文献传递
秦岭蟒岭高Sr花岗岩的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9
2012年
蟒岭花岗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的北秦岭构造带上,为一呈近东西走向的中生代花岗岩基。蟒岭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w(SiO2)=67.3%~73.7%,w(Al2O3)=14.0%~16.3%,w(Na2O)=3.17%~3.93%、w(K2O)=3.9%~6.3%,具高Sr、Ba、LREE、Sr/Y、La/Y,低HREE、Y、Mg#(<50)、Rb/Sr,亏损Nb、Ta、Ti和P,无明显负Eu异常的特征,与中国东部的高Sr、Ba低HREE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锆石εHf(t)值为-9.4~-3.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1.4~1.8 Ga,暗示蟒岭高Sr花岗岩的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混入少量幔源物质;源区残留石榴石,而角闪石、斜长石为主要熔融相。蟒岭高Sr花岗岩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由增厚的下地壳物质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形成,而底侵的镁铁质岩浆可能为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热量。
秦海鹏吴才来武秀萍雷敏侯振辉
关键词:花岗岩北秦岭
典型岩溶水系统碳汇通量估算被引量:7
2012年
现代岩溶学研究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中响应极其迅速,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本研究选取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系统、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系统、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三个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利用各系统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的监测资料,采用简单化学平衡模式法估算碳汇通量(CO2)。结果显示,寨底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68.82 t/(km2.a),大安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81.18 t/(km2.a),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100.07 t/(km2.a)。分析认为同一个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稳定的;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是影响岩溶碳汇强度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地下河流量的变化对碳汇强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岩溶水系统的碳汇通量不但受水化学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同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对于改进碳循环模型和评价岩溶地质碳汇有重要意义。
裴建国章程张强朱琴
关键词:岩溶水系统
共3,26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