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40014)

作品数:35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武振玉李铭娜周晓凤梁浩黄震云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语言文字
  • 7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金文
  • 15篇两周金文
  • 12篇句法
  • 8篇动词
  • 8篇句法功能
  • 7篇殷周
  • 7篇殷周金文
  • 5篇用法
  • 4篇代词
  • 4篇连词
  • 4篇副词
  • 3篇同义
  • 3篇同义词
  • 3篇人称代词
  • 3篇介词
  • 3篇词性
  • 2篇第一人称代词
  • 2篇修辞
  • 2篇语法
  • 2篇语气

机构

  • 34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31篇武振玉
  • 4篇李铭娜
  • 3篇周晓凤
  • 3篇梁浩
  • 1篇黄震云
  • 1篇沈文雪

传媒

  • 5篇吉林师范大学...
  • 5篇西华大学学报...
  • 4篇华夏文化论坛
  • 3篇古籍整理研究...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学习月刊
  • 1篇殷都学刊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被引量:3
2009年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形容词动词名词
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被引量:3
2009年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有叹词出现,各家尚有不同意见。两周金文中可以肯定为叹词的有"■"、"乌虖"、"■"、"巳"四词,虽个体数量有限,总体出现频率不高,但却颇有意义。特别是四词均能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应词对应上,显示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佐证和补充的语料功能。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叹词语气词
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被引量:1
2009年
依征战的进程,可将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分为"兴兵、备战"类,"攻击、追击"类,"守卫、防御"类,"战果"类四类。第一类有"反、兴、同、令(命)、遣、以、率"等词;第二类有"征、伐、搏、扑、敦、追、逐、从"等词;第三类有"戒、捍、御、戍"四词;第四类有"俘、获、擒、取、执、折、克、逖"等词。总体特点是出现的个体数量多,但除"令、以、率、征、伐、从、追、俘、获、执、折"外,其余各词的出现频率都很有限;出现时间以西周晚期最多,西周早期次之;句法功能方面表现为普遍带宾语,这与此类动词的词义有关。
武振玉
关键词:殷周金文句法功能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被引量:3
2012年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乃、汝、爾(尔)、而、若"五个,。从出现频率看,"汝、乃"为高频词,后三词出现频率很低。句法功能方面,"乃"和"汝"截然有别,即"乃"几乎只充当定语,而"汝"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兼语,几乎不充当定语。出现时间上,"乃"集中于西周时期,且各个阶段差别不大;"汝"亦集中于西周时期,但西周晚期比例更高;"爾"(尔)东周时期比例更高,"而"则全部见于东周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更加完备,一方面新出现了"爾(尔)、而、若"三词,另一方面"汝、乃"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与《尚书》《诗经》相比,可以看出三者中代词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常见代词基本相同,"汝"的句法功能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乃",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与《尚书》接近而和《诗经》差别较大。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第二人称代词句法功能
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被引量:3
2009年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武振玉
关键词:先秦时期同义词
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被引量:2
2009年
"雩"字甲骨文已见,但不用为虚词。两周金文中用为虚词,有介词、连词、语气词三种词性。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与古文中常见的介词"于"相同,但出现频率和用法的复杂性皆不如"于";用为连词时表示并列关系,与后世常见的"与"同;用为语气词时主要位于语句之首,具体有出现于时间词语前和主谓句之首两种。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介词连词语气词
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
2009年
两周金文中的心理动词可分为表示"恭敬"义的,有"恭、敬、虔、寅、祗、严、翼、(?)(恪)、齐"九词;表示"喜怒"义的,有"侃、喜、乐、娱、慈、爱、哀、忧、怒"九词;表示"畏惧"义的,有"畏忌、畏、惧、恐、懅惕、虑"六词;表示"谨慎"义的,有"谨、慎、恤、毕、小心"五词;表示"顾念"义的,有"欲、愿、怀、念、恤"五词;表示"荒怠"义的,有"荒宁、宁荒、怠荒、逸康、康、懈、沮、迷惑"八词。此类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出现的个体数量虽多,但总体出现频率不高;出现时间明显偏晚;句法形式上不带宾语的居多;组合形式上,除了同义连用外,还开始出现一些复合词。
武振玉
关键词:两周金文心理动词句法形式
殷周金文“献纳”义动词释论被引量:2
2013年
殷周金文中的"献纳"义动词共有"献、羞、入(纳)、荐、尊、享、进、共(供)、稟、觐、惠"11个,总出现频次为74次,除"献、羞、纳"三词外,其余各词的出现频率均很低,总体出现时间为殷商1例、西周46例、东周27例;句法功能上,不带宾语的略多于带宾语的,与同属取予范畴的"赐予"义动词相比,"献纳"义动词在个体词目和总出现频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前者,反映了两者的不平衡存在状态;与殷墟甲骨文相比,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的词目和出现频率均有所增加,与先秦传世文献相比,殷周金文中的多数此类动词都见于传世文献且出现频率很高;同时先秦传世文献中也有一些此类动词是殷周金文未见的,表明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虽已初具规模,但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武振玉周晓凤
关键词:殷周金文句法功能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0年
与殷周金文有关的词汇研究,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具体词语(特别是疑难词语、特有词语)的释读,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从宋人就已经开始了,经清而近代现代,成果众多,但或作为研究历史、礼制等的佐证,或为铭文释读的具体目的服务,语言层面的专门研究还很有限;二是从语言角度对词汇进行的研究,或将殷周金文视为上古汉语词汇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或侧重复音词的研究,或关注构词法问题,或侧重同类词同义词的类聚比较,或对某一个词进行深入的词义探索,或致力于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堪。角度不同,但对语料的挖掘已日益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晚,然成果已颇为可观,且未来的发展态势极佳。
武振玉
关键词:殷周金文词汇复音词同义词
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分析——以吉林方言语音、特征词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化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视角来看,人口迁移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人口迁移浪潮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位居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地区方言,移民人口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吉林中西部地区方言是在北京方言、冀鲁方言和胶辽方言等基础上形成,在语音特征上表现出多种方言相互影响痕迹;吉林东部山区通化、白山等地方言,由于当地80%人口是胶东半岛移民,而保持胶辽方言特征。部分吉林方言特征词与冀鲁方言、胶辽方言、北京方言特征词有较高相似度,且大都来源于这几种方言,但部分方言词汇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发生明显变化。
李铭娜
关键词:人口迁移东北方言吉林方言特征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