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WFSD)

作品数:71 被引量:752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伟吴金生樊腊生李海兵陈礼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9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1篇地震
  • 53篇汶川地震
  • 47篇断裂带
  • 47篇裂带
  • 44篇地震断裂
  • 44篇地震断裂带
  • 44篇汶川地震断裂...
  • 23篇科学钻探项目
  • 18篇WFSD
  • 13篇WF
  • 11篇地层
  • 11篇汶川地震断裂...
  • 9篇断层
  • 8篇取心
  • 8篇复杂地层
  • 6篇钻进
  • 5篇取心钻进
  • 4篇断层泥
  • 4篇映秀-北川断...
  • 4篇青藏

机构

  • 4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篇中国地质调查...
  • 1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10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四川省地质矿...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2篇安徽省地质矿...
  • 2篇江苏省地质矿...
  • 2篇北京市地质工...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作者

  • 15篇张伟
  • 11篇吴金生
  • 11篇樊腊生
  • 8篇李海兵
  • 7篇陈礼仪
  • 7篇赵远刚
  • 7篇胡时友
  • 7篇丁志峰
  • 6篇李前贵
  • 6篇裴军令
  • 5篇王焕
  • 4篇刘小丰
  • 4篇庄生明
  • 4篇范兵
  • 4篇李保雄
  • 4篇邓起东
  • 4篇刘洪春
  • 4篇孙知明
  • 4篇张统得
  • 4篇郑晨

传媒

  • 38篇探矿工程(岩...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学报
  • 3篇地质通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质与勘探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高原地震
  • 1篇地质装备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2篇2014
  • 6篇2013
  • 16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3孔泥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汶川科钻WFSD-3孔钻遇地层极其复杂,硬脆碎地层与强水敏性等地层交替出现,给钻进施工带来极大安全隐患。针对该孔特殊地层情况,以孔壁稳定性理论分析为指导,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出NH4-HPAN、K-PAM、SAS和KHm等抑制剂组成的泥浆体系配方,并结合室内FA无渗透实验以及ZNP-01页岩膨胀性实验对该泥浆配方进行封堵性和抑制性评价,提出了新型泥浆体系,并得以良好应用。还对现场应用遇到的泥浆粘度与切力控制、钻头防泥包技术以及钻水泥塞钙侵处理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对复杂地层钻进施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张统得陈礼仪刘徐三张文生张正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断裂带孔壁稳定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2孔钻井液工艺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二号孔(WFSD-2),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孔壁稳定性差。施工期间由于地层中水敏性矿物吸水膨胀、地层破碎及地应力释放等原因,多次发生孔壁缩径、坍塌掉块及漏失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施工中采用了以低粘增效粉和改性沥青为主要原料的LBM-GLA钻井液体系,通过对钻井液配方、性能参数的合理调整与维护以及固相等方面的控制与处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重点介绍了WFSD-2孔各孔段钻井液的使用及维护情况。
陶士先陈礼仪单文军李之军李晓东张涛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断裂带孔壁稳定钻井液体系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钻探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被引量:18
2012年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的地层条件十分复杂,岩层破碎,膨胀缩径,不确定因素多,出现多次卡、断、落等孔内事故,但都科学诊断、成功处理。通过优化钻进方法、钻具结构及泥浆体系等多种事故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保证了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进行。
吴金生贾军段玉刚李正前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断裂带事故预防事故处理
由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观测到的绵竹5.6级地震前后波速变化被引量:42
2010年
地震危险区断层的应力状态变化及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主动震源探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可能.汶川大地震后,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跨越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利用10 t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试验,在试验观测期间的2009年6月30日凌晨2时3分,当地发生了M_s 5.6级地震,地震前后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地震发生前后,穿过断裂带的直达S波走时发生了时延为5~9 ms的微弱变化,射线路径上的平均波速相对下降了约0.3%,该时延主要是由地震同震效应引起的断裂带内应力调整和物性变化造成的.所使用的精密控制人工震源性能稳定,适于开展断层监测.这一结果对于发展断裂带主动震源动态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杨微葛洪魁王宝善袁松湧宋丽莉贾玉华李宜晋
关键词:波速变化动态监测反褶积
汶川M_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汶川M_S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其中的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上,尤其是沿前者发育了长达240 k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震后断层擦痕的测量,得到311条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得到研究区8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并获得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近水平挤压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σ_1)为76°-121°,平均倾角9°,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受构造应力场及断层几何特征的影响,地表破裂呈现出分段性:映秀—北川段主要以NW盘逆冲为主,垂直位移明显;北川以北段为逆冲兼走滑,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基本相当,或水平位移略大.
杜义谢富仁张效亮荆振杰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应力场断层擦痕地表破裂
汶川科学钻探PDC取心钻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是在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及龙门山前缘安县-灌县断裂附近实施5口科学群钻,由于所实施的5个钻孔都位于地震断裂带上,地层十分松软破碎,普通取心钻进的取心率低、岩心扰动大。为解决该问题,设计并采用了一种超前式隔水防冲蚀PDC取心钻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岩心采取率,并保证了岩心的原状性。论文通过UG建立的实体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下的CFX流场分析和Steady-Thermal稳定热分析模块,分析了该钻头的井底流场分布、大小以及钻头的冷却效果,并计算孔底有效排粉的最低泵量,以确定超前式隔水防冲蚀PDC取心钻头取心钻进时保证取心率和岩心原状性要求的最优泵量。
唐胜利孙利海杨亮张伟吴金生张晓宏任福建
关键词:WFSD地层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1年
选取了汶川地震主震后的2008年5月12日—2009年8月31日,震级为3.0≤MS≤5.0的余震4 240次.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其P波到时,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得到了2 441次重新定位的结果.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为0.4 km,N--S方向为0.4 km,垂直方向为0.7 km.定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余震深度集中在10—20 km,震中分布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走向关系密切.沿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南段呈水平带状分布,东北段接近垂直分布,且在北川附近存在深度突变.这与龙门山断裂的地震在西南段多表现为逆冲,东北段多表现为走滑的现象相吻合.在深度剖面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存在分立的特征,通过对比前人在此地区浅层的地震剖面资料,发现地震空间分布与已探知的浅部断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吕鹏丁志峰朱露培
关键词:双差定位汶川地震余震分布
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滑移作用--来自高磁化率断层岩的信息被引量:9
2010年
断层岩与地震有着密切相关,通常沿断裂带的断层面发育。本研究以2008年汶川地震(M_s8.0)的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发育的古地震造成的断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Bartington MS2仪器表面测量探头对发育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31°8.789′N,103°41.472′E)映秀-北川断裂带花岗岩中的两条断层岩开展了高密度测量。测试结果表明磁化率在2×10^(-6)SI到74×10^(-6)SI之间变化,所测剖面均显示出断层岩区域与高磁化率相互对应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断层滑移作用产生的高磨擦温度导致断层岩中高磁化率新矿物的形成所致。断层滑移作用致使断层泥中矿物颗粒粒径的减小也可能使磁化率增强。高磁化率断层岩(断层泥)的存在可以作为地震断层的判别依据之一,本研究对于定量分析研究断层岩(断层泥)提供了一种新尝试。
裴军令李海兵孙知明王焕司家亮
关键词:映秀-北川断裂断层岩磁化率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岩性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8
2010年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王焕李海兵裴军令李天福黄尧赵志丹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断层泥
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勒夫波群速度成像被引量:7
2014年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构造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本文收集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台网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北等省的144个宽频带地震台连续两年(2009年5月—2011年5月)的水平向地震记录(E分量和N分量)数据,首先对台站对之间E--E,E--N,N--N和N--E分量进行互相关,然后分别对这4个互相关分量采用相位权重叠加法进行叠加,最后旋转到横向分量(T--T)获得勒夫波经验格林函数(EGF);用频时分析(FTAN)方法获得4 000余条勒夫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周期为6—40s的勒夫波群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周期为6—10s的勒夫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大别造山带、苏鲁造山带、湖北西部隆起均表现为高速;华北盆地发育,表现为大面积的低速;江汉盆地、南襄盆地、合肥盆地等因其规模不同而显示不同程度的低速.在周期为6—30s的勒夫波群速度分布图上,大别和苏鲁地区均显示高速,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地壳的低速并没有得到反映.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勒夫波群速度纵向分辨不高有关,另一方面高压变质岩深度分布可能比已有研究结果给出的要深.6—30s的分布图上郯庐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速,可能与该地区白垩纪以来处于拉张构造体制,地幔物质受到扰动,造成物质上涌有关.
叶庆东丁志峰郑晨吕苗苗吴萍萍陈浩朋
关键词:背景噪声群速度互相关函数大别-苏鲁造山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