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25003)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志红邓菲王华林袁丽代文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基因
  • 3篇杆状
  • 3篇杆状病毒
  • 3篇HASNPV
  • 2篇蛋白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定量
  • 2篇转录
  • 1篇对数期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乳制品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安全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宿主
  • 1篇宿主细胞
  • 1篇同源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胡志红
  • 5篇邓菲
  • 4篇袁丽
  • 4篇王华林
  • 3篇代文涛
  • 2篇王舒
  • 1篇陈新文
  • 1篇吴东
  • 1篇侯松旺
  • 1篇董春升
  • 1篇龙钢
  • 1篇王汉中
  • 1篇潘小玉
  • 1篇韩霄

传媒

  • 5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病毒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Mapping QTLs on BTA6 affecting milk production traits in a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被引量:1
2005年
A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 with daughter design was analyzed using 14 microsatellites covering a map distance of 55.7 cM on chromosome 6 to fine map QTL for five milk production traits. 26 paternal half-sib families with 2356 daughters were involved.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and variance component ap-proach, were employed, with a one-QTL model and two-QTL model fitted. With a one-QTL model, the 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revealed a QTL near BMS470 with effects on milk yield, fat yield, protein yield, and fat percentage, and another QTL near BMS2460 for protein percentage. The variance component approach confirmed the results of 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for the three yield traits, with the exception that the QTL for fat yield was mapped to a different position near BMS1242.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resulted from linear regression, obtained by bootstrapping, were generally large, ranging from 31 to 53 cM, whereas the variance com-ponent approach revealed very small confidence intervals, calculated by LOD drop-off method, for the three yield traits, only 4―5 cM. With a two-QTL model, both approache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wo QTLs for the three yield traits. Along with the QTLs identified in one-QTL model analyses, the linear regression approach revealed a second QTL near BP7 with effects on all the three yield traits, whereas the variance component approach located the sec-ond QTL near ILSS035, BMS470, and BP7 for the three traits, respectively.
CHEN HuiyongZHANG QinWANG ChunkaoSHU JuanMEI GuiYIN CengcengHU FangXU JingjingGONG WeijiaLI HejunQIU Xiaotian
关键词:乳制品食品安全
HzAm1细胞rpL13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病毒感染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
2005年
从美洲棉铃虫细胞(HzAM1)中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3(RibosomalproteinL13,RpL13)的cDNA及其基因组DNA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其编码框为666bp,无内含子,预测编码大小约为25kDa的蛋白。通过与其它15种动物的RpL13编码框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发现聚类结果与传统物种分类一致。转录研究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armigerasinglenucleocapsid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感染HzAm1后使rpL13在细胞内的转录水平降低,在病毒感染后96h,rpL13mRNA的拷贝数降到对照健康细胞的8%。
代文涛邓菲胡志红
关键词:转录
HaSNPV的9个基因的转录谱分析
2006年
使用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我们对HaSNPV的几个预期的早期基因、早晚期基因、晚期基因、极晚期基因的转录时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起始转录时间与其自身的启动子类型基本是一致的。但是预期的早期基因pkip晚期才开始转录;预期的早晚期基因ha107早期不转录,仅在晚期转录。这些基因的转录水平一般都在病毒感染细胞72h后达到最高,并且极晚期基因polyhedrin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基因。Iap2的转录水平仅次于polyhedrin,表明它可能是一个功能基因。与AcMNPV的p10不同,在HaSNPV/HzAM1系统中p10的转录水平并不高。
代文涛邓菲王华林袁丽胡志红
关键词:HASNPV实时荧光定量PCR
缺失p10基因的重组棉铃虫病毒导致多角体囊膜包装不完整被引量:3
2006年
P10蛋白是杆状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极晚期高度表达的两个蛋白之一。本文通过构建p10缺失的重组棉铃虫病毒来研究P10的功能。利用λ噬菌体Red重组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在大肠杆菌BW25113中,用含有40bp同源臂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替换了棉铃虫病毒(HaSNPV)细菌人工染色体HaBacHZ8上的p10基因,然后利用Bac-to-Bac系统把多角体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含有缺失p10的HaBacHZ8上,构建了p10缺失的重组HaBacΔp10-PH-eGFP。重组病毒的生长曲线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缺失p10基因对病毒复制和毒力无显著影响,但电镜观察结果显示,P10的缺失会影响多角体囊膜的包装。
董春升邓菲袁丽潘小玉王华林胡志红
一种以PCR产物直接构建同源重组杆状病毒的方法被引量:17
2003年
发展了一种在不构建载体的前提下,以PCR产物直接构建同源重组杆状病毒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λ噬菌体Red重组系统能介导36bp以上的同源片段产生同源重组的基础之上。以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多角体病毒(HaSNPV)为例,详细地介绍了以氯霉素抗性基因(Cm^R)置换HaSNPV基因组中orf135的快速重组过程。人工合成一对长60bp左右的引物,其中40bp与 HaSNPV orf135的头部和尾部序列同源,另20bp分别为氯霉素抗性基因的尾部和头部序列。以含有Cm^R的质粒PKD3为模板,利用这对引物PCR合成两侧各有40bp orf135同源臂的Cm^R基因,将此线性片段转化含有HaSNPV人工染色体(Bacmid)且能表达λ噬菌体Red重组酶的菌株中,获得了缺失orf135并对氯霉素具有抗性的重组转化子。由于整个过程无需构建载体,重组过程在大肠杆菌中完成,使得构建同源重组杆状病毒的过程大大缩短。这种方法将广泛适用于其他具有较大基因组的病毒的基因置换和基因缺失。
侯松旺陈新文王汉中胡志红
关键词:杆状病毒同源重组重组病毒基因置换基因缺失
表达GP64的重组HaSNPV的构建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杆状病毒的出芽病毒具有两类不同的膜融合蛋白, 组 I类型的杆状病毒利用的是膜融合蛋白GP64, 而组 II类型的杆状病毒利用的是膜融合蛋白F。本文以组II类型的HaSNPV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I类病毒的GP64能否在组 II类病毒中正确表达和包装。利用 Bac to Bac系统, 构建了带有 AcMNPV膜融合蛋白 GP64 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HaSNPVgp64+ egfp+, 同时构建了仅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重组病毒 HaSNPVegfp+, 通过对HaSNPVgp64+egfp+感染的HzAM1细胞及所产生的子代BV的Western blot检测, 证明GP64可在HzAM1中表达, 并被包装入子代BV。
王舒王华林邓菲吴东龙钢袁丽胡志红
关键词:杆状病毒GP64F蛋白
HearNPV在生长对数期与平台期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earNPV在生长对数期和平台期HzAM1细胞的复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zAM1细胞生长对数期的倍增时间为22h,生长对数期的细胞以S期细胞为主(48.6%),而平台期细胞中以G2/M期细胞为主(72.6%)。在这两种不同状态的细胞中,病毒的复制主要在感染后60h内完成,在感染后14~20h,病毒复制倍增时间分别为1.8h和1.9h,几乎没有差别。但是感染生长对数期细胞时,吸附侵入细胞内的BV数量、BV释放的数量、最终的病毒产量以及病毒表达的蛋白产量明显高于被病毒感染的生长平台期细胞。如生长对数期细胞内复制合成的病毒DNA总量的25%装配形成BV病毒粒子出芽释放到细胞外,而对于平台期细胞,病毒DNA仅有13oA装配形成BV病毒粒子出芽释放到细胞外。病毒感染两种生长状态的细胞,病毒DNA均从感染后7~8h开始复制,没有明显差别;而生长对数期细胞从被感染后18~20h释放子代病毒BV,生长平台期细胞则在感染后22~25h开始释放病毒BV。在感染后30~60h,在生长对数期被感染的细胞释放BV的速度约为483copies/cell/h,而平台期细胞约为100copies/cell/h。最初吸附侵入到生长对数期细胞内的BV粒子数量明显多于侵入到生长平台期细胞内的BV数量。实验证实,生长对数期与平台期的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很大差别,推测健康细胞表面有活性的病毒受体数量可能决定了侵入细胞内的BV的数量。
代文涛韩霄王华林胡志红邓菲
关键词:HEARNPV荧光定量PCR
杆状病毒出芽病毒粒子膜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4年
王舒袁丽胡志红
关键词:杆状病毒节肢动物病原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