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3AA601080)

作品数:16 被引量:315H指数:9
相关作者:胡洪营何苗管运涛李睿华蒋展鹏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污染
  • 10篇污染河水
  • 6篇生态修复
  • 5篇受污染河水
  • 5篇河流
  • 4篇水质
  • 4篇中试
  • 4篇中试研究
  • 4篇河流生态
  • 4篇河流生态修复
  • 3篇渗流式生物床
  • 2篇悬浮颗粒物
  • 2篇植物带
  • 2篇水质改善
  • 2篇填料
  • 2篇人工湿地
  • 2篇香根草
  • 2篇美人蕉
  • 2篇颗粒物
  • 2篇河岸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4篇何苗
  • 14篇胡洪营
  • 13篇管运涛
  • 8篇李睿华
  • 7篇蒋展鹏
  • 6篇张建
  • 4篇林岩清
  • 3篇朱铭捷
  • 2篇陆松柳
  • 1篇邵文生
  • 1篇高宝玉
  • 1篇张子健
  • 1篇曹先艳
  • 1篇马建伟
  • 1篇胡营

传媒

  • 6篇中国给水排水
  • 4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人蕉河岸带处理受污染河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中试规模的美人蕉河岸带处理受污染河水,并与无植物空白带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美人蕉河岸带在夏、秋季改善河水水质的效果好于冬、春季。在夏季美人蕉河岸带对COD、NH4+-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5.29%、68.06%、77.78%、99.23%,在冬季对河水水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美人蕉河岸带可以稳定河水的温度及降低河水早晚温差,起到了改善局部水环境的作用。美人蕉河岸带与空白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植物在去除污染物、改善局部水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
关键词:受污染河水生态修复
河岸美人蕉和香根草的生长繁育及其腐烂规律被引量:6
2007年
以河岸带中的美人蕉、香根草为对象,研究了河岸带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结果表明:美人蕉和香根草二者对水深的耐受性均不强,不适合在深水中生长与繁殖;与美人蕉相比,香根草对水深的耐受性更强;美人蕉不适合在水深>20cm的水域生长;美人蕉地上的生物量比地下高27.5%,香根草地上的生物量比地下高79%;通过收割美人蕉分别带走美人蕉所固定的全部氮、磷的59%和55%,收割香根草带走香根草所固定的全部氮和磷的57%;经过130d的浸泡,美人蕉、香根草质量损失率分别为31.89%和19.8%,全氮、全磷的损失美人蕉分别为49.43%和77.30%,香根草分别为47.54%和86.06%;植物浸泡释放有机物、氮和磷,但水中COD、NH4+-N和TP浓度并不持续增加。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
关键词:河岸带美人蕉香根草
人工湿地的反硝化能力研究被引量:36
2008年
利用人工湿地的反硝化作用进行去除硝态氮的试验,其反硝化碳源主要为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及湿地内腐败的死亡植株。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内有着适宜反硝化的反应环境,反硝化菌能够很好地利用湿地内产生的碳源进行反硝化作用来去除硝态氮,且不会出现亚硝态氮的大量积累。在进水NO3^- -N浓度为20~5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夏季运行时,湿地系统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为20%~30%;冬季运行时,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在10%左右。提供充足的反硝化碳源是硝态氮去除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陆松柳胡洪营
关键词:人工湿地反硝化硝态氮亚硝态氮
渗流式生物床处理污染河水性能的研究
2007年
渗流式生物床是受严重污染小型河流强化治理的适宜技术,在中国北方河流污染的治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冬季由于水温较低带来的去除效果下降是北方河流污染治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现场中试基础上,考察了一年四季不同水温条件下渗流式生物床处理污染河水的性能。研究表明:渗流式生物床对河水中的CODCr、NH3-N、浊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果和去除负荷受水温影响较大。
林岩清何苗胡营张建管运涛
关键词:渗流式生物床水温运行性能
河道滞留塘系统对污染河水中氮磷的去除特性被引量:13
2006年
河道滞留塘系统是一项适用于中小型污染河流净化的生态技术,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型河流污染严重,研究河道滞留塘系统对河流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对实际污染河水进行了一年现场试验研究,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考察了不同季节、不同河水水质条件下河道滞留塘系统对河水中氨氮(NH3-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滞留塘系统主要通过颗粒物的重力沉降作用净化河水中的总磷(TP)。在该研究条件下,TP去除率接近30%,去除速率为0.01~0.02 g.h-1.m-2。TP去除速率约为0.003倍的SS去除速率,两者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测定滞留塘SS去除速率来预测TP去除速率。但滞留塘系统对NH3-N无显著去除能力。
朱铭捷胡洪营何苗管运涛张建
关键词:TPNH3-N悬浮颗粒物
河岸带中荆三棱的生长特性及其腐烂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为了了解在河岸带生态恢复中植物的生长及其作用,在中试规模上对河岸带中的荆三棱进行了1 a研究.荆三棱在不同水深区域的生长高度与密度表明荆三棱对水深的耐受性不强,更适合于在浅水域生长.秋季收割与不收割的对比表明秋季收割有利于荆三棱第2年的生长与发芽.荆三棱生物量及其中的N、P在地上、地下的分布表明地下荆三棱的生物量比地上多大约55%,地下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分别大约比地上荆三棱生物固定的N、P总量多50%和126%.在河岸带通过收割荆三棱可以分别带走荆三棱所固定的全部N、P的40.5%和30.6%.地上荆三棱经过130 d的浸泡,其重量损失率有27.10%,TN、TP的损失分别为40.80%和76.80%.浸泡植物释放出的污染物基本没有积累现象.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
关键词:河岸带
处理污染河水的渗流式生物床填料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渗流式生物床是受严重污染小型河流强化治理的优选技术,而填料是河水处理的核心介质,高效、经济填料的选取对渗流式生物床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试验基地附近4种价廉易得的天然及废弃材料作为填料,进行了填料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生物附着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废陶瓷和废砖块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外部比表面积,物理性能较好,而沸石则具有较好的氨氮吸附性能;就渗出物质而言,4种填料用于河水处理都是安全可行的,其中废砖块渗出了较多的有益物质,并有较好的生物附着性能,是综合性能最好的填料,其余依次是沸石、废陶瓷和卵石。
林岩清何苗胡洪营管运涛张建
关键词:渗流式生物床污染河水填料性能
渗流式生物床处理污染河水的启动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渗流式生物床的成功启动是稳定发挥其净化污染河水功能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渗流式生物床的自然启动约需40 d,而减少进水负荷同时投加营养物则能够有效加快渗流式生物床的启动,启动时间仅约12 d。当启动完成并稳定运行时,在HRT为8 h的条件下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94.4%,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1.3%;当HRT为24 h时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98.3%,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3.5%。可见,当水力停留时间达到8 h后,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对提高NH4+-N和COD去除率的效果不明显。
林岩清何苗胡洪营管运涛张建
关键词:渗流式生物床污染河水
河岸混合植物带处理受污染河水中试研究被引量:41
2006年
利用2种混合植物带(香根草+沉水植物、湿生植物+香蒲+芦苇)对受污染河水进行中试研究,并与无植物空白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混合植物带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优于无植物空白带,其中香根草+沉水植物带效果最好,它在整个运行期间对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43.5%、71.1%和69.3%.对出水溶解氧及水温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混合植物带水域中水的溶解氧比无植物带稳定,且在夏季水温低于无植物带水域的水温.说明在河道修复中植物带对平衡河岸带环境条件、改善河流局部小气候有重要作用.
李睿华管运涛何苗胡洪营蒋展鹏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水质改善
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被引量:65
2005年
如何选用和集成适宜的技术实施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如何评价其工程措施的效果,是污染河流治理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分析了我国河流水质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特点及其成因,总结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与集成化策略,在分析我国北方河流的物理结构与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物/生态技术为核心的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方案。还就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健康河流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胡洪营何苗朱铭捷管运涛李睿华林岩清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质净化集成化河流水质污染生态特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