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850006)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崔明德马晓丽更多>>
相关机构:烟台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民族
  • 3篇民族关系
  • 2篇民族关系思想
  • 1篇匈奴
  • 1篇自尊
  • 1篇自尊意识
  • 1篇祖孙
  • 1篇祖孙三代
  • 1篇武帝
  • 1篇两汉
  • 1篇两汉时期
  • 1篇民族思想
  • 1篇汉武
  • 1篇汉武帝
  • 1篇和亲
  • 1篇分化
  • 1篇班彪

机构

  • 4篇烟台大学

作者

  • 3篇崔明德
  • 1篇马晓丽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王莽民族关系思想初探被引量:6
2007年
王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虽然有些离奇古怪,但其民族关系思想则比较理性,且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一统”既是王莽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还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吻合。王莽既清楚“怀柔”的作用,也想以“怀柔”的手段去招徕和安抚少数民族。王莽从“一统”思想出发,试图“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并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辅立匈奴单于,以分化和瓦解匈奴,因遭到匈奴的强烈反对,辅立计划一直没能实现。尽管“一统”思想和“怀柔”思想的动机符合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但降王为侯、改换旧印、更名及随意封赏单于等做法,却偏离了王莽的主观愿望,结果激起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众怒,并导致其民族政策归于失败。
崔明德
关键词:分化
汉武帝民族关系思想的演变——以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例被引量:4
2007年
汉武帝在考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解决现实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汉武帝的理论思维中,"中国一统"既是民族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他本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对如何实现"中国一统",汉武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念。
马晓丽
关键词:汉武帝民族思想和亲匈奴
略论两汉时期匈奴首领的“自尊”意识被引量:3
2008年
匈奴首领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自尊"意识。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自尊"意识最为强烈,尤其是冒顿单于几乎达到了惟我独尊、惟我独大的地步;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和乌维单于继续保持着较强的"自尊"意识。王莽建立新朝后,匈奴首领重新恢复了"自尊"意识,其单于的"复尊我"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东汉刚建立时,匈奴首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强化了"自尊"意识,其单于"尊事我"的诉求就颇具深意。但是,随着单于舆的去世,新继立的单于又很快就削弱了他们的"自尊"意识,尤其是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之后,其单于的"自尊"意识越来越淡。
崔明德
关键词:两汉时期
班彪祖孙三代的民族关系思想被引量:6
2007年
班彪、班固、班超和班勇祖孙三代或“避地河西”,或远征匈奴,或出使和经营西域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更加丰富,更具特色。班彪的羁縻南、北匈奴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光武帝的“扶南抑北”思想,更有利于东汉王朝控制整个匈奴。班固在《汉书》中通过对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的记述和评论,系统阐发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他的和亲无益、甘言不可信空约不可守、羁縻不绝、有来有往以及战争乃“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等思想观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班超的“示以威信”和“以夷狄攻夷狄”的思想观点及其军事行动,不仅极大地扩大了东汉的声威,而且使东汉完全控制了西域。班勇关于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是“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他恢复校尉和设置长史的主张,主要考虑汉朝“安边久长”,希望达到“外夷归心,匈奴畏威”、“抚西域”、“招怀诸国”及“宣威布德”的目的。班彪祖孙三代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也与他们的家世有关;既受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也受当时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既有对传统民族观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崔明德
关键词:班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