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8B04)

作品数:47 被引量:411H指数:13
相关作者:祖元刚杨磊赵春建张琳段琼芬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化学工程
  • 11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匀浆
  • 6篇响应面
  • 5篇喜树碱
  • 4篇印楝
  • 4篇楝素
  • 4篇羟基喜树碱
  • 4篇喜树
  • 4篇活性
  • 4篇10-羟基喜...
  • 3篇药物
  • 3篇印楝素
  • 3篇色素
  • 3篇神经氨酸酶
  • 3篇生物碱
  • 3篇酸酶
  • 3篇提取物
  • 3篇喜树果
  • 3篇响应面法
  • 3篇响应面分析法
  • 3篇流感

机构

  • 34篇东北林业大学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32篇祖元刚
  • 25篇杨磊
  • 9篇赵春建
  • 8篇张琳
  • 7篇李湘洲
  • 7篇王有琼
  • 7篇段琼芬
  • 6篇马春慧
  • 5篇李佳慧
  • 5篇刘玉
  • 4篇马李一
  • 4篇旷春桃
  • 4篇李晓娟
  • 4篇陈思多
  • 3篇吴晓敏
  • 3篇夏禄华
  • 3篇安鑫南
  • 3篇刘婷婷
  • 3篇张重权
  • 3篇杨志伟

传媒

  • 5篇化工进展
  • 4篇森林工程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林产化学与工...
  • 3篇农药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现代化工
  • 2篇黑龙江大学自...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造纸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化学学报
  • 1篇中成药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油脂
  • 1篇中草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15篇2008
  • 4篇200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olin-Ciocalteu法测定迷迭香中总酚酸含量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建立Folin-Ciocalteu法测定迷选香总酚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研究了Folin-Ciocalteu法测定迷迭香中酚酸类物质含量的适宜条件。结果:适宜的比色条件为Folin-Ciocalteu试剂与10% Na2CO3体积比为1∶3,Folin-Ciocalteu试剂1.5mL,显色温度25℃,反应时间2h,检测波长765nm。浓度为5~50μg/mL时与其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101.2%。结论:该法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
杨磊隋小宇祖元刚张琳
关键词:迷迭香总酚酸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喜树种子中喜树碱被引量:4
2012年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喜树种子中提取喜树碱。在CO2流量20 L/h的条件下,探讨了夹带剂、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喜树种子中喜树碱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验证并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喜树种子中喜树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20 min,夹带剂乙醇体积分数90%。在该条件下,喜树碱平均提取率为76.98%,所得到的萃取物中喜树碱的质量分数达43.68%。
张玉红周志强王洋
关键词:喜树碱超临界CO2萃取夹带剂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从白扦中提取莽草酸工艺
2010年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对白扦中提取莽草酸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实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工艺条件的影响因子,以莽草酸的收率和纯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在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白扦中莽草酸匀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3min,提取料液比为1∶10.3。在最佳条件下,莽草酸的实际收率可达0.84%,莽草酸的实际纯度可达6.15%。
刘玉杨磊
关键词:响应面分析法白扦莽草酸
山楂属果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被引量:15
2009年
为充分开发利用山楂属植物资源,采用DPPH法、ABTS法、还原能力测定和FRAP法对山楂、野山楂和毛山楂果实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并测定其中总酚、总黄酮和低聚原花青素含量。结果显示,每克鲜果中,野山楂、毛山楂和山楂的总酚含量依次为14.8、0.5、0.12mg,黄酮含量依次为20.6、7.4、0.32mg,低聚原花青素含量依次为46、3.5、4.46mg;3种果实提取物皆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它们的DPPH清除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野山楂、毛山楂、山楂;ABTS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野山楂、山楂、毛山楂。
杨磊贾佳祖元刚
关键词:山楂抗氧化活性总酚
姜黄色素的生物活性和提取分离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9年
姜黄色素是植物姜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它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论述了姜黄素的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综述了从姜黄中提取分离姜黄色素的一系列方法,如酶法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以及大孔树脂分离,以期为开发利用姜黄提供科学依据.
李湘洲张炎强旷春桃杨国恩
关键词:姜黄素姜黄色素
印楝种子中印楝素A的匀浆提取工艺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匀浆提取法从脱脂印楝种子中提取印楝素A,研究了提取过程中不同影响因子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匀浆提取优化条件为:以乙酸甲酯作为提取溶媒,料液比1∶12,匀浆3min,匀浆提取1次。此法与超声波法、回流法、冷浸提取法相比,具有设备和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快速等特点。
杨磊李家磊祖元刚赵春建李晓娟李佳慧
关键词:匀浆
林源活性物质提取生产中固形剩余物的热解利用被引量:4
2009年
论述目前我国林源活性物质提取的固形剩余物利用问题。在分析我国林源生物质利用的产业现状和林源生物质提取活性物质生产中固形剩余物的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固形剩余物热解利用的方法与发展趋势,提出通过生物质固化成型与热解转化技术处理固形剩余物,将林源活性物质提取生产中固形剩余物转化为生物质炭、生物焦油、生物醋液和生物燃气等具市场价值的产品。在利用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提出将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落实到林源生物质生态化学利用工程的各个环节,论证这一利用技术的经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杨磊孙强王化夏禄华祖元刚
关键词:热解
匀浆法提取长春花中长春碱、文多灵和长春质碱被引量:20
2008年
采用匀浆法从新鲜长春花枝叶中提取长春碱、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等3种主要生物碱,研究了提取过程中不同影响因子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的匀浆提取适宜条件为:以0.15%硫酸50%甲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匀浆2.5min,匀浆提取3次。匀浆提取法所提取的长春碱量分别比超声、50℃温浸和回流提取法提高10.78%、6.96%和13.36%,3次提取耗能时间仅7.5min。匀浆提取比其他常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省去了对物料进行烘干、粉碎的步骤,并使物料破碎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同步进行,是一种对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速度快、强度高的方法。
张琳杨磊贾佳祖元刚牛卉颖田浩刘玉
关键词:长春碱匀浆
温控分子动力学研究微管蛋白活性肽链的折叠机制
2009年
运用温控和常温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微管蛋白活性部位Pep1-28肽链的折叠机制,总模拟时间为380.0ns.对于温控分子动力学,逐渐降温可以清晰显示Pep1-28肽链的折叠途径,发生明显折叠的温度约为550K,其折叠和去折叠可逆机制为U(>1200K)圮I1(1200-1000K)圮I2(800K)圮I3(600K)圮I4(450K)圮F1(400K)圮F2(300K),其中U为去折叠态构象,I1、I2、I3和I4是折叠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的中间态构象,F1和F2是两个结构相近的折叠态构象.对于常温(300K)分子动力学,其构象转变和折叠过程相当迅速,很难观察到有效、稳定的中间态构象.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折叠态结构陷入了能量局域极小点,与温控(300K)的有较大差异,两者能量差高达297.53kJ·mol-1.可见,温控分子动力学方法不仅清晰地显示多肽和蛋白质折叠过程的重要中间态构象,为折叠和去折叠机制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而且还有助于跨越较高的构象能垒,促使多肽和蛋白质折叠以形成全局能量最低的稳定结构.
吴晓敏祖元刚杨志伟付玉杰周丽君杨刚
关键词:微管蛋白构象分析中间态
神经氨酸酶与3-(3-戊氧基)安息香酸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运用柔性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深入研究了4-(氮乙酰氨基)-5-胍基-3-(3-戊氧基)安息香酸(BA)与各类型神经氨酸酶(N1,N2,N9亚型和B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BA与各类型神经氨酸酶结合模式存在差异,但作用机制比较相似:与它们的活性腔均匹配良好,并形成稳定的复合体系,最大结合能分别等于-1233.62,-1385.72,-663.11,-1058.87kJ·mol-1.这表明BA对各类型神经氨酸酶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BA与各类型神经氨酸酶活性腔内保守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较强的静电和氢键作用,而与易突变氨基酸残基作用较弱,表明了活性腔内易突变氨基酸残基发生突变也不会对抑制效果造成明显影响.因此,BA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BA为底物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修饰方向.
杨志伟祖元刚吴晓敏刘成卜杨刚
关键词:流感神经氨酸酶苯甲酸衍生物分子对接药物设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