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834603)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微雪李隽丁戊辰包信和傅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第一性原理
  • 4篇第一性原理研...
  • 4篇密度泛函
  • 4篇密度泛函理论
  • 4篇泛函
  • 4篇泛函理论
  • 4篇CO氧化
  • 4篇FEO
  • 3篇原子
  • 2篇单原子
  • 2篇电荷
  • 2篇电子结构
  • 2篇电子能
  • 2篇电子能谱
  • 2篇一氧化碳氧化
  • 2篇子结构
  • 2篇金属
  • 2篇光电子能谱
  • 2篇分子
  • 2篇分子吸附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李微雪
  • 2篇傅强
  • 2篇包信和
  • 2篇李隽
  • 2篇丁戊辰
  • 1篇刘智攀
  • 1篇常春然
  • 1篇龙波
  • 1篇姚锟
  • 1篇徐红
  • 1篇王莎莎
  • 1篇杨小峰
  • 1篇顾向奎
  • 1篇张涛
  • 1篇黄正清
  • 1篇赵亚帆
  • 1篇苏海燕
  • 1篇梁锦霞

传媒

  • 10篇Chines...
  • 3篇Scienc...
  • 2篇Scienc...
  • 2篇中国科学:化...
  • 1篇Nano R...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eO/Pt(111)与FeO_2/Pt(111)的几何、电子结构及表面氧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
2013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超薄氧化物膜/金属体系FeO/Pt和FeO2/Pt及其表面不同区域(FCC,HCP和TOP)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及氧的活性.研究发现,表面O-Fe高度差δz作为一个重要的特征结构参数直接影响局域表面静电势和表面氧的结合能:δz越大,静电势越大,氧的结合能越弱.计算发现,在FeO/Pt体系中,δz顺序为FCC>HCP>TOP,而FeO2/Pt中是FCC>TOP>HCP.此外,在FeO/Pt中,电荷转移方向是从氧化物膜到衬底,Fe的表观价态为+2.36,表面功函较纯Pt(111)的变化可忽略;而FeO2/Pt中,电荷转移的方向是从衬底到氧化物,Fe的表观价态为+2.95,表面功函较纯Pt增加1.24eV.进一步分析了电荷转移和表面偶极对电子性质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超薄氧化物薄膜对表面几何结构、电子性质、表面氧活性的调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孙大鹏李微雪
关键词:超结构电荷转移
MoO_x促进的Pt基催化剂用于低温水汽变换反应(英文)
2015年
通过浸渍还原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t-Mo/SiO_2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近边吸收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Pt-Mo/SiO_2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价态.研究结果表明,少量MoO_x修饰Pt-Mo/SiO_2催化剂在低温水汽变换反应中表现出比Pt/SiO_2催化剂更高的催化活性,过量MoO_x包覆的Pt-Mo/SiO_2催化剂活性较低.低温水汽变换反应活性来自于Pt与表面MoO_x的界面协同作用,限域在Pt纳米颗粒表面的MoO_x表现出较低价态,高分散MoO_x纳米岛修饰的Pt纳米颗粒是低温水汽变换反应的活性结构.
许学俊傅强包信和
关键词:
过渡金属替代的CeO_2(111)表面上NO+C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DFT+U方法研究了过渡金属替代的CeO2(111)表面上的NO+CO反应机理,以探求不同过渡金属对N2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反应活性中心由过渡金属单原子与其最近邻的氧空位组成.NO在过渡金属-氧空位上发生N–O断键,不同过渡金属上该还原步骤的难易程度不同.计算发现,右过渡金属Rh,Pd和Pt替代的CeO2(111)表面可以与吸附物之间形成较强的吸附作用,进而可以达到较高的N2选择性.其主要原因是右过渡金属具有较多的d电子,可以与吸附小分子之间形成有效的反馈键.而左过渡金属拥有较少的d电子,难以有效抓住吸附物,最终导致较低的N2选择性.
丁戊辰李微雪
关键词:单原子
单原子催化剂M_1/FeO_x(M=Pt,Fe)的理论研究:CO氧化反应(英文)被引量:3
2017年
负载型纳米贵金属催化剂是用于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的催化剂之一,也是各国催化科学与技术研发的重点,其工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当载体表面的金属粒子尺寸减小至亚纳米级乃至更小的低配位、不饱和的原子团簇时,它们常常成为诱发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呈现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将负载的金属尺寸由纳米量级减小至分散的金属团簇甚至单原子而使每个原子成为反应的活性位点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最近,由张涛等首次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SAC)Pt_1/FeO_x引起了国内外催化及表面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单原子催化剂作为连接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的桥梁,不仅具有非均相催化剂的稳定、易于与反应体系分离、易表征等优点,而且具有均相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均一、活性中心原子利用率百分之百等优点.一方面,单原子催化剂给多相催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运用量子与计算化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与实验相匹配的理论模型并从原子水平上进一步理解多相催化反应的微观作用机理.实验和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它单原子催化剂如Fe_1/FeO_x,Au_1/FeO_x和Ni_1/FeO_x催化CO氧化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活性.然而,底物FeO_x中的Fe同样是第VIII族中的3d过渡金属,却在低温下对CO氧化反应没有催化活性.我们围绕这一问题,重点研究了底物Fe Ox在负载单原子Pt1前后催化CO氧化的反应机理和活性,解释了单原子催化剂Pt1/Fe O_x相比于底物Fe O_x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催化活性的原因.我们采用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从头算模拟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广义梯度近似(GGA)进行了理论计算.其中,选择PBE泛函描述体系的交换关联相互作用,用投影缀加波(PAW)赝势基组方法描述体系中的电子和离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Fe原子采用了DFT+U方法进�
梁锦霞杨小峰许聪俏张涛李隽
关键词:一氧化碳氧化
CO诱导的FeO(111)/Ru(0001)负载Au原子吸附位和电荷的改变(英文)
2013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气氛对FeO(111)/Ru(0001)负载Au原子吸附位、电荷及其稳定性的影响.首先考察了FeO(111)单层薄膜在Ru(0001)表面上的界面结构.研究发现,表面莫尔超晶胞内的HCP区域有最小的Fe-O层间距(rumpling),且Fe和O原子均与衬底Ru形成化学键.Au原子在FeO/Ru(0001)上最稳定的吸附在HCP区域的Fe-bridge位.其中,Au原子诱导两个Fe原子从O原子层的下面翻转到其上面,形成两个Au–Fe键,且Au带负电.当把体系暴露在CO气氛下后,CO能诱导Au原子从原来最稳定的Fe-bridge位转移到其邻近的O-top位,伴随着Au的电荷从负变到正,形成非常稳定的Au+–CO羰基物.结果表明,反应气氛对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化学状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强调了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原位表征的重要性.
欧阳润海李微雪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一氧化碳
Segregation growth of epitaxial graphene overlayers on Ni(111)
2016年
在金属基底上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中,石墨烯取向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利用原位表面成像技术发现碳化镍覆盖的Ni(111)表面进行退火处理时可以得到外延石墨烯结构,在400℃以上溶解到体相和次表层中的碳原子偏析到表面,成核并长大成为外延石墨烯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Ni(111)在540℃直接暴露乙烯得到的是外延和非外延石墨烯的混合结构.我们认为两种生长模式的区别在于近表面区域的局域碳浓度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成核生长动力学.
杨阳傅强魏伟包信和
关键词:GRAPHENECVD
New mechanistic pathways for CO oxidation catalyzed by single-atom catalysts: Supported and doped Au1/ThO2被引量:12
2016年
单个原子的催化剂为设计新高效的便宜催化剂兴趣大。我们调查了在 thoria 上支持的单个金原子催化的公司氧化(用密度的 Au/ThO 2) 和做的 ThO 2 有 Hubbard 类型所在地的库仑相互作用(DFT + U ) 的功能的理论。计算结果证明做 Au 的 ThO 2(111) 催化剂在三步经由 Eley-Rideal 机制为公司氧化展出显著催化活动,在决定率的步是 OCOO 的分解的地方 * 与 0.58 eV 的一个精力障碍中间。而且,我们的结果也在 O 2在表面,和煤气阶段的公司上仅仅在 Th 地点被吸附的 ThO 2(111),支持的金 adatom 上揭示公司氧化的新机制然后与激活的 O 2*直接反应形成是限制率的步的公司2,,与 0.46 eV 的一个障碍。没有公司和 O 2 coadsorption,公司氧化能发生在 Au 上,这被发现,它以前被认为关键中介。因此,这些结果在 5f 元素混合物 ThO 2(111) 支持的孤立的金原子上提供新卓见进公司氧化。这机制能帮助澄清公司氧化的催化周期,支持高效的便宜催化剂的设计,并且阐明 actinide 氧化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性质。
Bo LongYan TangJun Li
关键词:CO氧化
Cu-ZnO催化剂上水活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
2013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水在Cu-ZnO催化剂表面上不同位点的解离过程. 结果发现, 水在纯Cu密堆积面和台阶面解离能垒都较高; 而在负载的ZnO薄膜上, 由于水解离过程能垒较低并且反应约为热中性, 水将会在表面上部分解离并达到动力学平衡. Cu-ZnO界面被确定为水解离的活性中心. 水解离后产生的H原子和羟基均可以较大吸附能吸附在界面处, 并且界面处的类似台阶结构大大降低了解离能垒, 从而使得水的解离可自发进行. 另外, H原子和羟基在ZnO薄膜表面可以较低的能垒扩散, 因此水解离活性位点可以持续催化后续解离过程. 该结果深化了对水在Cu-ZnO催化剂表面活化过程的认识.
姚锟王莎莎顾向奎苏海燕李微雪
关键词:水解离密度泛函理论扩散
Oxygen intercalation under 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on Pt(111)被引量:2
2015年
The interface between a two-dimensional(2D)atomic crystal and a metal surface can be regarded as a nanoreactor, in which molecule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reactions may occur.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 that oxygen intercalation and desorption occur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 overlayer and Pt(111) surface by using near-ambient pressur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NAP-XPS), photoe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low-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y.Furthermore, CO oxidation under the h-BN cover was also observed by NAP-XPS.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anospace under the 2D cover can be used for surface reactions, in which novel surface chemistry may be induced by the nanoconfinement effect.
Yanhong ZhangMingming WeiQiang FuXinhe Bao
关键词:CO氧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晶体分子吸附
Intercalation-etching of graphene on Pt(111) in H_2 and O_2 observed by in-situ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y
2017年
Graphene layers are often exposed to gaseous environments in their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processes, and interactions of graphene surfaces with molecules particularly H_2 and O_2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etching of graphene overlayers on Pt(111) in H_2 and O_2 atmosphe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situ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y. Significant graphene etching was observed in 10^(-5) Torr H_2 above 1023 K, which occurs simultaneously at graphene island edges and interiors with a determined reaction barrier at 5.7 eV. The similar etching phenomena were found in 10.7 Torr O_2 above 973 K, while only island edges were reacted between 823 and 923 K. We suggest that etching of graphene edges is facilitated by Pt-aided hydrogenation or oxidation of edge carbon atoms while intercalation-etching is attributed to etching at the interiors 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different findings with etching in O_2 and H_2 depend on competitive adsorption, desorp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of O and H atoms on Pt surface, as well as intercalation at the graphene/Pt interface.
Wei WeiCaixia MengQiang FuXinhe Bao
关键词:GRAPHENEETCHINGINTERCALATIONLEEMHYDROGENAT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