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3JJD780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沈睿文倪润安陈斯雅王静王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墓葬
  • 2篇墓志
  • 2篇壁画
  • 1篇大族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贞观
  • 1篇史记
  • 1篇世家
  • 1篇世家大族
  • 1篇双核
  • 1篇顺时针
  • 1篇隋唐
  • 1篇太子
  • 1篇唐代
  • 1篇唐墓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内容
  • 1篇秦人
  • 1篇综论
  • 1篇族群理论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5篇沈睿文
  • 2篇陈斯雅
  • 2篇倪润安
  • 1篇滑宇翔
  • 1篇王静
  • 1篇王东

传媒

  • 2篇故宫博物院院...
  • 2篇西安财经学院...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考古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唐宋历史评论
  • 1篇乾陵文化研究
  • 1篇陕西历史博物...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葬以殊礼:弩机与世家大族墓葬被引量:5
2015年
世家大族墓葬随葬弩机是近承东汉、远溯《周礼》的一种葬制,意在表示葬以殊礼的大丧之礼。它是世家大族政治的一个体现。
沈睿文
北齐墓葬文化格局论被引量:6
2015年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倪润安
关键词:北齐
唐李寿墓壁画的“贞观探索”被引量:4
2016年
隋唐时期,关中京畿地区墓葬的形制和壁画内容有普遍流行的模式。该模式随王朝革新礼制,特别是因"开皇礼"、"仁寿礼"、"贞观礼"、"开元礼"等几次礼制修订而发生重要变化。分析李和墓、潼关税村墓,特别是唐代李寿墓的形制与壁画内容,可发现墓葬制度深受政治的礼制诉求影响。
倪润安
关键词:墓葬壁画礼制隋唐
唐李思摩墓甬道壁画考释
2014年
李思摩,本姓阿史那氏,颉利族人,阴山人也。其墓葬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西北侧,为唐太宗昭陵之陪葬墓。1992年10月,该墓清理时出土了'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兵部尚书李君铭志'以及'唐故李思摩妻统毗伽可贺敦延陁墓志'。可知该墓为夫妻合葬墓。两方墓志皆刻于葬年贞观廿一年(647),其四侧皆饰十二生肖。之后,昭陵博物馆又刊布了若干墓葬壁画,惜未见发表其简报。从已刊资料来看。
沈睿文艾佳
关键词:墓志壁画墓葬夫妻
综论早期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文章从考古学的视角切入,在回顾早期秦文化发现史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早期秦墓的特点"和"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三个专题出发,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早期秦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探讨。文章认为,独特的墓葬仪轨与器物组合反映了早期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东方商文化、东夷文化与西方周文化以及西戎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进而揭示了三代以来关中及中原地区以"东西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变历程。
陈斯雅王东
关键词:秦人族源
北周史君石堂W1、N5的图像内容
2015年
除了南壁为模仿镇墓武士的神祗之外,史君石堂(图一)其余三壁的外立面,似从西→北→东呈顺时针的方向规划图像。当然,在这样的图像规划中同样有表现遵守北周墓葬壁画建制的鞍马犊车出行图像,只不过其鞍马、犊车图像显示的出行方向并非是平行的同一方向,而是被一并纳入到上述顺时针的序列之中。
沈睿文
关键词:顺时针鞍马图像
唐墓埋葬告身的等级问题被引量:5
2013年
告身是中国古代任官授职的一种官文书。已知随葬的告身抄件见诸唐代各个品级的官员墓葬,它与墓志所载墓主仕宦经历相辅相成,可知随葬告身抄件实为唐代丧葬的一项制度。若结合墓志,根据已有情况可构建唐墓随葬告身抄件的如下等级序列。即,太子陵寝使用哀册、墓志,而王、公主(长公主)使用告身(甚或石告身、乃至石册文)抄本、墓志,其他官员使用告身纸抄本、墓志,而庶民则仅使用墓志,甚而不用。
王静沈睿文
关键词:告身墓志
唐蕃之间:试论唐代河陇地区吐谷浑的“吐蕃化”进程被引量:1
2013年
目前学界对唐代中央与周边少数族群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在以"汉化"思想为主体的"核心—边缘"模式下展开的。然而,这种模式由于其自身强烈的"汉族中心主义"倾向导致学界对少数族群之间"非汉化"现象的忽视。以吐谷浑为个案,在结合汉藏文献及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揭示吐谷浑在"吐蕃化"历程中自上而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变迁轨迹,即上层自主蕃化和下层被动蕃化的过程,将唐蕃之间少数族群所表现出的特殊的"非汉化"运动呈现出来。
陈斯雅
关键词:族群理论
废太子勇与圆形墓——如何理解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被引量:3
2015年
2005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圆形墓,从其墓葬建制,即形制、 壁画、随葬品等方面可知为隋代的高等级墓葬.该墓葬位于关中地区,其 建制却为典型的北齐制度.本文从隋朝杨勇的政治立场及其被废的原因, 判定其墓主只能是隋废太子勇.废太子勇葬以山东高齐制度跟他的政治主 张紧密关联,同时新即位的隋炀帝政治转移和安抚山东旧族也使得他得以 葬以生前所好.后来,废太子勇的女儿丰宁公主同样葬以山东的墓葬制 度.这都是墓主通过墓葬建制彰显其政治主张的典型事例.本文意在展示 如何利用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探讨墓葬背后的政治蕴含.
沈睿文
《史记》“秦以牛田(之)水通粮”新解
2014年
长久以来,前辈学人对于《史记》中平阳君赵豹"秦以牛田(之)水通粮"一语解释多有不同,或以为是秦"以牛耕田,以水漕粮",或以为是秦"以发源于‘牛田’之地的河流进行漕粮",但均未形成定论。本文认为,先秦时期关中水资源丰富,渭河支流多可航运,加上关中水利发达,于是秦国利用与渭河支流连通的田间大渠———"浍"渠进行粮食漕运,即所谓"秦以牛田水通粮"。且战国后期,随着秦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粮秣耗费日增,使用"牛田水通粮"已十分必要。
滑宇翔
关键词:漕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