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2024)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景飞马宏瑞赵敏吴吉春吴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降解
  • 2篇地下水
  • 2篇生物表面活性...
  • 2篇生物降解
  • 2篇石油烃
  • 2篇疏水
  • 2篇疏水性
  • 2篇微生物降解
  • 2篇污染
  • 2篇污染地下水
  • 2篇降解菌
  • 1篇有机农药
  • 1篇有机污染
  • 1篇生物膜
  • 1篇生物修复
  • 1篇石油降解
  • 1篇石油降解菌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沉积物
  • 1篇农药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4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4篇张景飞
  • 4篇马宏瑞
  • 2篇徐红霞
  • 2篇吴海燕
  • 2篇吴吉春
  • 2篇赵敏
  • 1篇邱宇平
  • 1篇杜战鹏
  • 1篇洪宜斌
  • 1篇蔡勇
  • 1篇朱艳萍

传媒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化工环保
  • 1篇油气田环境保...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石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以0#柴油为唯一碳源,对石油降解菌DSP菌的生长、疏水性、产表面活性剂、脱氢酶活性及降解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SP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降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脱氢酶活性与降解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当土壤中柴油含量为10%时,利用DSP菌经过40d的处理(30℃,pH值为6),油含量下降到1.82%,降解率最高可达65.4%。
赵敏马宏瑞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疏水性生物表面活性剂
2,4-二氯苯酚在太湖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对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的吸附、解吸规律,同时探讨了环境因子如温度、pH值以及离子强度等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4-DCP在太湖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在4h内快速达到平衡;线性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都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沉积物对2,4-DCP的吸附行为,即存在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两种吸附机制;温度和离子强度的增加有利于沉积物对2,4-DCP的吸附,pH值对2,4-DCP吸附等温线的影响则不明显;2,4-DCP在贡湖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存在着明显的不可逆吸附,即吸附/解吸迟滞行为。
徐红霞吴海燕张景飞吴吉春
关键词:沉积物解吸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吸附-降解联合修复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以附着有生物膜的颗粒化有机粘土作为地下水修复中反应栅的反应载体,以柴油为对象,利用有机粘土对油料的吸附以及降解石油菌的协同机制,对石油烃污染水体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微生物降解柴油的最佳生长条件水平组合,即C∶N∶P为100∶15∶1,投菌量为15mL,氧化剂浓度为1%,初始pH为5。通过海藻酸钠(SA)与HDTMA改性的蒙脱土(HDTMA-modifiedmontmorillonite,HMM)颗粒化制备,并复合石油烃降解菌,研究了不同质量比SA∶HMM、不同SA浓度及CaCl2浓度下HMM颗粒的水稳性和吸油性、降解菌活性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SA浓度为1%~2%,CaCl2浓度为2%~4%,SA∶HMM=1∶10时,获得的HMM颗粒粒径为2.5~4.0mm,对HMM表面结构影响不大,吸油率可达原始HMM的80%;将HMM颗粒与石油烃降解菌复合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膜厚度为300μm左右,生物量为40~50mg·g-1。HMM颗粒复合生物膜为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化学吸附-生物降解联合修复提供了一种尝试。
马宏瑞蔡勇朱艳萍张景飞
关键词:生物修复SA生物膜
长三角地区有机农药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处长期受到有机农药污染的浅层含水层,采集水样,采用不依赖于培养的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该污染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完全可行,该有机污染含水层具有较好的微生物多样性,且可能有一种未经鉴定的新菌种。
吴海燕徐红霞洪宜斌马宏瑞邱宇平张景飞吴吉春
关键词:有机污染地下水微生物多样性RDNA
两株柴油降解菌的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以0#柴油为惟一碳源,对两株柴油降解菌DS-Ⅰ菌和DS-Ⅲ菌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能力、柴油降解动力学及表面活性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S-Ⅰ菌和DS-Ⅲ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使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在11d的发酵时间内,DS-Ⅰ菌和DS-Ⅲ菌使发酵液中柴油的质量浓度从48.72m g/L分别降至16.64m g/L和9.17m g/L,柴油降解率分别为65.84%和81.18%,柴油降解速率分别为5.16m g/(L.d)和5.96m g/(L.d)。发酵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与柴油的降解效果有显著的相关性。DS-Ⅲ菌在疏水性、对柴油的生长适应性和柴油降解速率等方面比DS-Ⅰ菌更好。
马宏瑞赵敏杜战鹏张景飞
关键词:石油烃柴油微生物降解疏水性生物表面活性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