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21706)

作品数:22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罗素兰长孙东亭朱晓鹏胡远艳王长海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芋螺
  • 5篇芋螺毒素
  • 4篇蛋白
  • 3篇胆碱
  • 3篇胆碱受体
  • 3篇乙酰胆碱
  • 3篇乙酰胆碱受体
  • 3篇受体
  • 3篇活性
  • 3篇RRNA
  • 2篇乙酰
  • 2篇疼痛模型
  • 2篇痛模型
  • 2篇球藻
  • 2篇爪蟾卵母细胞
  • 2篇微藻
  • 2篇纳米
  • 2篇菌群
  • 2篇非洲爪蟾卵母...
  • 2篇CCI

机构

  • 12篇海南大学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山东大学(威...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2篇长孙东亭
  • 12篇罗素兰
  • 8篇朱晓鹏
  • 7篇胡远艳
  • 6篇王长海
  • 5篇李会荣
  • 5篇高炳淼
  • 4篇吴勇
  • 3篇俞勇
  • 3篇林波
  • 3篇杜宗军
  • 3篇张本
  • 3篇罗玮
  • 2篇邴晖
  • 2篇苗祯
  • 2篇赵耕毛
  • 2篇孟海玲
  • 2篇裴峰
  • 1篇张晓华
  • 1篇曾胤新

传媒

  • 3篇中国海洋药物
  • 3篇烟台大学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南大学学报...
  • 2篇极地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丝线、羊肠线及结扎道数对大鼠CCI疼痛模型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比较丝线、羊肠线2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扎道数对大鼠CCI疼痛模型痛阈值的影响,优化筛选出更易在实验过程中普及的技术方法 .将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7组,包括结扎丝线4道、3道与2道3个组;结扎羊肠线4道、3道与2道3个组和1个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铬制羊肠线和丝线分别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2道、3道、4道;假手术组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处理.建模成功后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MWT),发现丝线3道、4道组和羊肠线2道、3道、4道组与假手术组和自身基础的MWT有极显著差异(P<0.01);假手术对照组、丝线2道组与各组自身基础的MWT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扎手术前后的MWT之间差异显著,结扎后第7天、14天和21天的MWT之间没有差异.羊肠线3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得出结论:羊肠线2道、3道、4道组,以及丝线3道、4道组均能产生稳定的神经痛,根据MWT的数值大小和是否出现自噬现象可认为,以羊肠线结扎2道组最好,不但MWT的数值小,且操作简便又节省时间,可作为大鼠CCI建模的首选方法 .
沈立姿房立丛于津鹏胡远艳朱晓鹏高炳淼罗素兰长孙东亭
关键词:丝线
两种给药途径注射吗啡对大鼠CCI模型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建立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model,CCI模型),运用鞘内和腹腔给药技术,对比了2种给药途径单次注射不同剂量的吗啡对CCI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的影响.结果显示,单次鞘内注射吗啡1μg·kg-1,给药后1 h和3 h,在大鼠CCI模型上的镇痛作用与单次腹腔注射吗啡1 mg·kg-1的镇痛作用相当,与单次腹腔注射吗啡0.5 mg·kg-1和0.1 mg·kg-1的镇痛作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鞘内注射吗啡在大鼠CCI镇痛模型上具有用量小、效果好等优点,对于筛选产量小、难提取,但作用效果明显的镇痛药物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房立丛沈立姿于津鹏朱晓鹏胡远艳张本罗素兰长孙东亭
关键词:鞘内置管给药途径
大鼠疼痛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疼痛是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也是一种预警机制,防止机体遭受压迫或进一步损伤。疼痛包括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痛感觉和所做出的痛反应。按疼痛的发病机制,可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两种,而后者又可分为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之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与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沈立姿房立丛于津鹏朱晓鹏胡远艳长孙东亭罗素兰
关键词:疼痛模型
北冰洋海洋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潜力研究
本文采用分散差速离心结合55℃水浴对采集自北冰洋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水深26m-3120m)的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预处理,应用添加了萘啶酮酸、放线菌酮和制霉菌素的SC、R_2A、TP、HV、甘油精氨酸、CAZPEK...
俞勇苑孟张迪李会荣
文献传递
海地瓜,黑乳参和乌皱辐肛参营养成分对比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对干海参海地瓜,黑乳参和乌皱辐肛参体壁组成,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多糖组成,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组成成分的分析,来比较这三种海参的营养品质。结果显示三种海参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高蛋白,低脂肪。鲜味氨基酸(DAA)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和丙氨酸。在这三种海参中鲜味氨基酸是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在海地瓜,黑乳参和乌皱辐肛参中分别占61.6%、58.1%、59.7%。亮氨酸/精氨酸的比值在这三种海参中都非常低,范围在0.39~0.46。相较于其他两种海参,海地瓜含有较少的饱和脂肪酸(21.4%)和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67.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花生四烯酸(C20:4)。这三种海参中Fe(16.3 mg/kg^24.1 mg/kg)和Zn(11.7 mg/kg^19.0 mg/kg)含量较高,As(0.58 mg/kg^0.66 mg/kg)和Cd(0.49 mg/kg^0.21 mg/kg)的含量相对较低。通过比较分析表明:海地瓜体壁要比黑乳参和乌皱辐肛参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董晓弟潘如佳王长海
关键词:海参体壁化学组成营养品质
CCI模型中大鼠后足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值的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为获得测定大鼠CCI机械痛阈的最佳位置,笔者选取符合条件的SD雄性大鼠,进行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测定其足底不同位置机械痛阈,并比较其效果。结果为大鼠CCI手术前,1,2,3号位置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CI手术后,对于手术侧后肢,1,2号位置与3号位置进行比较显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1号位置与2号位置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未手术侧后肢,1,3号位置与2号位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号位置与3号位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2号位置为CCI模型机械痛阈测定的最佳位置。
李晓丹胡远艳于树润丁青罗素兰长孙东亭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
受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方法的优化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改变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消化时间、消化次数、消化用酶量等,优化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条件。结果显示,采用两步消化法,在经过0.5 mg/mL的胶原酶消化50-70 min之后得到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状态较好,利于受体的表达;同时优化了受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表达条件。试验所获得的优化表达条件对建立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受体表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房立丛沈立姿于津鹏朱晓鹏胡远艳张本罗素兰长孙东亭
关键词: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乙酰胆碱受体
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芋螺毒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电压门控钠离子(Na+)通道(VGSCs)对兴奋细胞动作电位具有调节作用,许多生物毒素能与VGSCs相互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热带海洋肉食性软体动物芋螺中含有多种多肽类毒素(芋螺毒素或芋螺肽),其中一大类芋螺毒素能与Na+通道各种亚型特异结合,改变Na+通道的功能,对于研究Na+通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研发作用于Na+通道的相关药物或其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作用于Na+通道的芋螺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于津鹏沈立姿房立丛朱晓鹏长孙东亭罗素兰
关键词:芋螺毒素特异性
甲基磺酸乙酯对小新月菱形藻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3
2015年
为提高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产油脂能力、获得油脂含量高的突变株,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该藻株进行了化学诱变处理,并对其生物学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EMS对小新月菱形藻具有较好的诱变作用,经0.1 mol/L和0.05 mol/L EMS处理后分别得到油脂生产能力较强的突变藻株YA和YB,在同等培养条件下两株突变藻单位体积细胞的内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油脂相对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05%和25.77%、22.15%和19.26%、9.06%和8.27%、48.25%和45.48%、44.06%和12.86%。
杨茂纯赵耕毛王长海
关键词:微藻诱变甲基磺酸乙酯
北极海域优势种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与其关联菌群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以夏季北极海域的优势微藻-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CMPP2099)及其关联菌群为切入点,对这两个重要生态学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实验选择两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微单胞藻(指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并针对微单胞藻的这两种生长状态,添加外源细菌(单一外源细菌和自然外源细菌)作为实验组。研究发现,无论添加细菌与否,都不会对微单胞藻的生长产生影响,微单胞藻均保持着正常稳定的生长状态,且微单胞藻能够促进细菌的增长。稳定生长期实验组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菌数量。微单胞藻由于其不具胶体形成的细胞特性,在藻菌共生中并没有发现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大量存在。添加外源细菌对培养液中的微单胞藻生长、细菌的数量、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和溶解游离氨基酸(dissovled free amino acid,DFAA)的浓度并无影响,而仅仅由于其所在状态不同存在着差异。该研究初次开展的北极中心海域优势藻种及关联菌群之间关系研究,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食物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在极地海域中的微食物环-优势浮游植物-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态协作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苗祯罗玮杜宗军李会荣楼妍颖
关键词:浮游细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