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31822196)

作品数:10 被引量:138H指数:6
相关作者:葛永刚庄建琦崔鹏裴来政刘应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地震
  • 7篇汶川地震
  • 6篇都汶公路
  • 6篇公路
  • 3篇震后
  • 3篇12
  • 2篇灾害
  • 2篇山地灾害
  • 2篇石流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1篇道路工程
  • 1篇地震后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技术
  • 1篇影响因子评价
  • 1篇震区
  • 1篇上游河道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四川省交通运...
  • 1篇四川省电力设...

作者

  • 6篇葛永刚
  • 5篇庄建琦
  • 4篇刘应辉
  • 4篇崔鹏
  • 4篇裴来政
  • 2篇韩用顺
  • 2篇苏凤环
  • 1篇樊鸿
  • 1篇朱颖彦
  • 1篇张盛
  • 1篇周小军
  • 1篇孔亚平
  • 1篇彭述刚
  • 1篇方华
  • 1篇王启智
  • 1篇王云
  • 1篇钱宁

传媒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0
  • 6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应变片法确定混凝土动态起裂时间的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在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的动态起裂韧度K_(1d)测试中,准确确定试件裂尖的起裂时间是测试工作的关键。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对圆孔裂纹平台巴西圆盘混凝土试件进行动态径向冲击试验,通过在裂尖粘贴应变片的方法来确定起裂时间。讨论了应变片在裂纹尖端的粘贴位置、粘贴方向等因素对起裂时间测试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尖应变片的最佳粘贴方式是:在裂纹延长线上或在裂尖并与裂纹垂直的线上,都距离裂尖3 mm左右,且粘贴方向与裂纹延长线垂直。给出了考虑贴片位置和试件厚度的起裂时间计算公式。
樊鸿张盛王启智
关键词:混凝土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被引量:4
2010年
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使得我国山区道路沿线的山地灾害广泛发育,5.12汶川地震诱发的生山地灾害使得山区道路沿线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两年多时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其中震后崩塌滑坡主要以小型的堆积层崩滑为主,且分布范围广,而震后的泥石流则表现为规模大、频发性、群发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保证山区道路的畅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威胁道路的次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出了震后山区道路灾害防治与管理体系。
裴来政葛永刚周小军方华
关键词:山地灾害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被引量:50
2009年
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都汶公路沿线地震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为30-65°的坡体上,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2.79%;坡向为东、东南和南坡3个坡向,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1.32%;其分布的坡面粗糙度多为Ⅰ~Ⅳ级,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4.45%;集中在距主断层距离5~20km范围内,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6.15%;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尤其是灌木林地,三者的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9.93%;地层岩性主要为第1、2、3和20类地层岩性组合,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41.34%。②根据主成分分析,坡度和坡面粗糙度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最大,是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因子,其次是距主断层距离和土地利用,坡向和地层岩性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程度较小。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
关键词:都汶公路主成分分析
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被引量:12
2009年
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m)。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a,尤其震后5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葛永刚庄建琦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岷江上游河道变化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苣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000~2000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苏凤环崔鹏韩用顺刘应辉
关键词:汶川地震遥感都汶公路
震区都汶公路沿线典型泥石流沟淤埋强度评估被引量:2
2014年
以都汶公路映秀-草坡段为研究区,选择了公路沿线15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了野外考察、遥感监测、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采用部分泥石流参数计算经验公式并结合大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和高精度遥感数据,初步建立了泥石流淤埋厚度、淤埋宽度和淤埋强度评估模型,进行了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估分析,并应用于都汶公路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结果表明:研究区段极高、高、中等和一般淤埋强度的泥石流沟分别为8条、1条、5条、1条,各占总数的53.3%、6.7%、33.3%和6.7%,总体呈强烈淤积趋势;8条泥石流的淤埋厚度可能达6~20 m、淤埋宽度可能达111~421 m,具有极高侵蚀产沙和冲淤能力,对流域内及沟口重大工程危害严重;对比分析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厚度与宽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可知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一定的实用性;评估模型中一些参数来源于经验公式,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泥石流野外监测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测或试验分析获取,并修正相关经验公式,以满足震后泥石流评估工作需要。
孔亚平韩用顺彭述刚王云钱宁
关键词:道路工程泥石流
“5·12”地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被引量:33
2009年
都汶公路地处"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造成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沿线大多数沟谷都具备暴发泥石流的条件,震后10~20 a将处于泥石流活跃期,尤其前5年泥石流异常活跃。通过野外考察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震后泥石流总量计算方程,并以泥石流总量和沟床比降作为参数,建立了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对研究区29条泥石流沟的评价表明: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中度危险以上,中度危险、高度危险与极高度危险的沟谷占79.31%,其中极高度危险区占20.7%。危险性最大的沟谷为郭竹铺沟、马埝坪沟、野牛沟、一碗水沟和高店子沟,其次是新桥沟、千斤沟、粉丹沟和茨里沟。灾后重建应倍加重视,做好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裴来政
关键词:都汶公路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岷江干流都江堰-汶川段水电工程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5.12"汶川地震震级强、烈度大、波及面广、成灾重,震后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城镇村庄、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诱发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岷江上游重大水电工程的震害损失调查,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度危害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沿线的37条泥石流沟进行危险度评价,其中属于高度危险的泥石流16条,中度危险的泥石流18条,这些泥石流造成严重的堵河危害;最后对水电工程恢复重建提出减灾措施。
苏凤环崔鹏葛永刚刘应辉
关键词:汶川地震山地灾害水电工程泥石流
5.12汶川地震对都汶公路(G213)沿线土地破坏及损失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5.12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对灾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以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土地利用资料,探讨了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对土地利用的破坏方式和特征,次生山地灾害以移动破坏、淤埋破坏和拉裂破坏3种形式破坏土地资源,并对土地利用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淤埋破坏是最主要的破坏形式,占总破坏面积的77.23%,移动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22.77%;②林地和草地破坏呈现出在缓坡地带和陡坡地带破坏比例高,在中间地带破坏比例低的规律,旱地破坏具有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加剧的趋势;③研究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总损失价值达76 577.26万元,其中林地损失量最大,占总损失价值的87.18%,是地震引起崩塌、滑坡灾害损失的主要对象。
庄建琦葛永刚
关键词:土地利用破坏方式破坏特征
汶川地震震后都汶公路的恢复与重建被引量:9
2010年
在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的共用作用下,地震灾区的道路损毁非常严重。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地震灾区道路的抢通以及恢复与重建工作。都汶公路是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的"生命线",是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山区道路之一。以都汶公路为例,介绍都汶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损毁情况以及恢复与重建。对于影响都汶公路通行的边坡地质灾害,在通过对边坡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后,确定都汶公路首批恢复与重建的42处边坡处治路段及处治措施,并在9处路段通过修建明洞来预防边坡地质灾害。
裴来政刘应辉庄建琦
关键词:汶川地震都汶公路边坡治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