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3045203)

作品数:7 被引量:152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庆国徐丽刘新刘可东王敬涛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2篇主成分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生态学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浓度分布特征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子
  • 1篇驱动力
  • 1篇热污染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污染
  • 1篇小气候
  • 1篇小气候效应
  • 1篇绿地
  • 1篇绿地系统
  • 1篇景观指数

机构

  • 7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环境科...

作者

  • 7篇张庆国
  • 3篇徐丽
  • 2篇刘新
  • 2篇刘可东
  • 1篇韦朝领
  • 1篇徐小牛
  • 1篇杨书运
  • 1篇蒋跃林
  • 1篇古今今
  • 1篇王敬涛
  • 1篇严平
  • 1篇黄德明
  • 1篇汪水兵
  • 1篇李秀伟
  • 1篇杨春雷
  • 1篇田劲松
  • 1篇周小飞

传媒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以肥西县上派镇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快鸟影像,提取了2006年肥西县上派镇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较小,耕地分布比较集中,为大面积开发、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基础条件;由于斑块不规则,可能会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今后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生产力。
刘新徐小牛张庆国田劲松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城市热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城市热环境导致的热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善热环境,防治热污染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对热污染成因的分析,探讨改善城市热环境、防治热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高人居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张庆国杨书运刘新徐丽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热污染
基于GIS的合肥市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文章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及分维数等指数对合肥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969,最大多样性指数为2.897,景观破碎化指数为0.00632,各景观类型分维度均在1.2左右,可见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但合肥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偏低,斑块形状比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以便达到城市景观生态功能最大化,为制定合肥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刘可东张庆国严平徐丽
关键词:景观指数
基于综合主成分及径向基网络的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运用综合主成分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集成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RBF-ANN),参考国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设定RBF的学习样本,从而构建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综合主成分法可以精准的统计出一个区域的环境综合数据,而且在matlab环境下运用RBF-ANN模型既可以准确,客观的评定环境质量的等级,又可以表现其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能在同一评价等级内对不同环境质量的评价对象进行更加细微的污染程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环境综合质量介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标准极限值之间,属于中度污染。
古今今张庆国汪水兵黄德明
关键词: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径向基网络
合肥市区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及其小气候效应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文章利用GIS、景观生态原理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合肥市各区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异质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附属绿地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高,蜀山区达到了4.871;公园或游园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低,瑶海区0.547为最小;合肥市各区景观优势度指数均以单位附属绿地最高,蜀山区3.654为最高。分析表明合肥市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合理,蜀山区景观结构最合理,庐阳区和包河区次之;另外,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小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白天各景观类型的最高温度的排列次序是:林地>草地>裸地;在各时段,林地的相对湿度均高于裸地,最大幅度为20%,最小幅度为12%;研究结果为合肥城市绿地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徐丽张庆国刘可东周小飞杨春雷
关键词: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地理信息系统小气候效应
合肥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4
2006年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按照4个生态功能区(公园游览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交通繁华区和工业区),同步进行了空气负离子浓度、主要气象要素(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观测.不同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特点是:公园游览区和生活居住区日变化呈单峰形式,工业区呈双峰形式,而商业交通繁华区则比较复杂;极值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4个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的波动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商业交通繁华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公园游览区.4个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公园游览区、生活居住区、商业交通繁华区和工业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平均值分别是819、340、149和126个·cm-3.影响合肥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空气相对湿度,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小为气温.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指数递增关系.
韦朝领王敬涛蒋跃林张庆国
关键词:空气负离子气象因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呼和浩特市1998年和2005年两期数据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明呼和浩特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SAS统计软件,利用呼和浩特1995-2005年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对引起上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和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李秀伟张庆国付霄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SAS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