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057)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陈丽娟余柳青许红云陆永良周勇军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杂草
  • 10篇杂草稻
  • 4篇栽培
  • 4篇栽培稻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2篇杂交
  • 2篇种子
  • 2篇落粒
  • 2篇耐冷
  • 2篇耐冷性
  • 2篇耐冷性评价
  • 2篇粳稻
  • 1篇稻米
  • 1篇亚种
  • 1篇亚种间
  • 1篇野生种
  • 1篇杂交稻
  • 1篇生物型
  • 1篇生物学

机构

  • 10篇云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陈丽娟
  • 5篇余柳青
  • 4篇周勇军
  • 4篇许红云
  • 4篇陆永良
  • 3篇文建成
  • 3篇李东宣
  • 3篇孙兴强
  • 2篇熊海波
  • 2篇徐群
  • 2篇谢小东
  • 2篇刘百龙
  • 2篇朱骞
  • 2篇石瑜敏
  • 2篇王威豪
  • 2篇张慧
  • 2篇魏兴华
  • 1篇李娟
  • 1篇徐家星
  • 1篇李少明

传媒

  • 3篇杂草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被引量:6
2012年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熊海波许红云徐群朱骞甘树仙冯德党张小玲谢小东张慧李娟谭亚玲文建成李东宣石瑜敏魏兴华陈丽娟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进化杂交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分析
2012年
对从韩国引进、收集于亚洲不同产稻国的杂草稻材料,田间隔离种植、观察、记载杂草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的199份杂草稻中,杂草稻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变化范围均大于栽培稻;颖壳色共6种,多数表现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微红、金色(似栽培稻颖色),部分表现黑褐色和褐色(似野生稻颖色);种皮色以红色为主,部分为白色;40.7%材料有芒,芒色以金色和紫色为主;部分材料易落粒;再生力强。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变异类型丰富,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在水稻改良中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石瑜敏王威豪刘百龙陈丽娟许红云韦善富毛昌祥
关键词:杂草稻
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水稻种间、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在套袋隔离和自然授粉两种条件下,对其杂交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类型及杂交后代群体中杂草稻发生频率、类型及主要特征以及杂草稻的发生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直接验证和重演杂草稻起源的主要路径。杂草稻的主要特征为:颖壳褐色或金色,种皮红色,散穗、易落粒,中长芒或无芒。结果表明,如果以近缘野生种为亲本,在其F2群体中比较容易发生类似杂草稻的单株;杂交组合中杂草稻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杂草稻或野生稻/粳稻(44.16%)>杂草稻或野生稻/籼稻(27.84%)>籼稻/粳稻(3.30%)>籼稻/籼稻(1.41%)>粳稻/粳稻(0)。这一结果显示杂交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大,在后代中出现杂草稻类型植株的频率就越高。套袋条件下,后代中杂草稻出现的频率为10.70%,而不套袋情况下为4.90%。
许红云熊海波朱骞石瑜敏王威豪刘百龙徐家星文建成李东宣陈丽娟
关键词:杂草稻野生稻籼稻粳稻
杂草稻落粒粳种子的耐冷性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落粒粳(Orayza sativaL.)种子的耐冷潜力。浸种0~48 h,落粒粳种子平均含水量为17.038%,显著低于栽培稻春江11的20.533%和赣早籼的20.180%,落粒粳颖壳具有比两种栽培稻更强的水分阻隔能力。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经过低温-20℃处理3 h和28℃条件下培养4 d的落粒粳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春江11和赣早籼,落粒粳种子具有更强的耐冷能力。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SATIVA种子耐冷性
杂交稻自生苗中类似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
2013年
在自然条件下,种植不同时间籼型杂交稻后改种常规粳稻,对粳稻田中的杂交稻自生苗展开调查,分析杂交稻自生苗中出现类似杂草稻的频率及其生物学性状,测定杂交稻自生苗对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粳稻田中籼型杂交稻自生苗可以转变成类似杂草稻,即存在籼粳亚种间异交产生杂草稻的可能;连续种植杂交稻3年后改种常规粳稻田块的杂交稻自生苗密度最高,对常规粳稻产量的影响最大。
曹迎杰张建萍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籼型杂交稻粳稻
杂草稻二种生物型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性评价
2011年
采用低温处理方法评价了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苗期的耐冷潜力。在苗期,普通野生稻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高,其次为栽培粳稻越光,杂草稻无芒落粒粳和长芒落粒粳的耐低温冷害能力最低。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
江苏省江都市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库调查
2012年
江苏省江都市稻田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即0~2 cm的土层内,占黑褐色谷壳杂草稻种子数量的92.65%。在土壤种子库中,黑褐色谷壳杂草稻数量在严重危害田块是黄色谷壳稻的17.9倍,中等危害田块为1.58倍,轻度危害田块仅0.17倍。
谢小东周勇军陆永良张慧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种子库谷壳
两种生物型江都杂草稻不同栽播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A和JDWR-C;一类是高秆类型,包括JDWR-B。两种类型的杂草稻均属于籼型杂草稻。JDWR-A与JDWR-C亲缘关系较近,矮秆类型的杂草稻与高秆类型的杂草稻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杂交稻不育系亲本珍汕97A的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田间竞争实验表明,矮秆类型的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因子的影响更为严重。
孙兴强周勇军陆永良陈丽娟余柳青
关键词:杂草稻生物型聚类分析栽培稻产量构成因子
杂草稻和粳稻品系稻米铁锌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收集来自韩国的91份杂草稻(由世界各地收集)和195份粳稻品系,分析稻米铁锌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杂草稻和粳稻品系稻米的铁锌含量均存在数倍的含量差异,部分基因型材料的铁或锌含量达云南粳稻推广品种含量的2倍及以上。杂草稻的平均铁锌含量明显高于粳稻品系、云南推广品种的铁锌含量,粳稻品系锌含量明显高于云南推广品种的锌含量。稻米铁锌元素多富集在米皮层,杂草稻精米中的铁、锌含量仅为糙米的35.5%和71.2%,铁、锌含量在糙米和精米中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文建成张忠林汤利李少明陈丽娟谭学林
关键词:杂草稻种质资源
基于SSILP、InDel和SSR标记的杂草稻籼粳分类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40对SSILP、30对InDel和43对SSR标记对来自斯里兰卡的28份杂草稻和14栽培稻,来自国内外的9份籼型栽培稻、7份粳型栽培稻和4份代表性杂草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SILP、InDel和SSR标记分别检测到84、61和213个等位基因,其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57、0.255和0.543。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42份斯里兰卡杂草稻和栽培稻均为籼型。SSILP与InDel标记的相关性很高(r=0.989),而它们与SSR标记相关性较低(0.812和0.808)。结果表明,SSILP和InDel标记可高效鉴别各类稻种资源的籼粳属性,而SSR标记更适用于亚种内的分类。
徐群许红云魏兴华汤圣祥李东宣陈丽娟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分子标记籼粳分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