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4sys003)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席贻龙张雷董丽丽温新利项贤领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萼花臂尾轮虫
  • 4篇轮虫
  • 4篇臂尾轮虫
  • 2篇等位
  • 2篇等位酶
  • 2篇等位酶分析
  • 2篇食物密度
  • 2篇种群
  • 2篇克隆
  • 1篇多态性
  • 1篇有性生殖
  • 1篇栅藻
  • 1篇生活史特征
  • 1篇生殖
  • 1篇种群遗传
  • 1篇种群遗传多样...
  • 1篇温度
  • 1篇斜生栅藻
  • 1篇混交雌体
  • 1篇孤雌

机构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黄山学院

作者

  • 5篇席贻龙
  • 4篇张雷
  • 3篇董丽丽
  • 2篇温新利
  • 1篇钱方平
  • 1篇胡好远
  • 1篇项贤领
  • 1篇刘胜国
  • 1篇江东海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Curren...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等位酶分析和生殖参数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08年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分析了镜湖萼花臂尾轮虫春季和夏季种群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三种酶系统,检测出GPI和MDH酶谱在两季节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酶谱的不同可以把春季种群内的24个克隆划分为6个基因型不同的克隆群,夏季种群内的10个克隆划分为7个基因型不同的克隆群;春、夏两个季节种群内具有2个基因型相同的克隆群;各基因型在轮虫种群内的发生频率不尽相同。对轮虫两季节种群内共13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在4个温度(15℃、20℃、25℃和30℃)下的种群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以及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克隆的生殖参数对升高温度的反应不尽相同,温度和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各生殖参数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丰富的遗传变异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上述结果显示,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不仅在生化遗传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异,在孤雌生殖速率(以种群增长率为指标)以及有性生殖的发生、过程和结局-混交雌体的产生、受精作用和休眠卵形成等生态特征方面还具有丰富的季节分化。
江东海席贻龙刘胜国张雷董丽丽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等位酶分析温度生殖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等位酶分析以及克隆间的生殖差异被引量:12
2005年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采自芜湖市镜湖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夏季种群内的16个克隆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在检测的6种等位酶系统中,依据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酶谱在克隆间所存在的明显差异,将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的16个克隆划分为4个互不相同的克隆群。对由4个克隆群中分别随机选取的1个克隆(共4个克隆,分别命名为克隆A、克隆B、克隆C和克隆D)在4种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密度(1.0,2.0,4.0和8.0×106cells/ml)下的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所作的研究发现,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4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4克隆中,克隆D的这4项指标均最高,而克隆B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以及克隆A的其他3项指标均最低。克隆B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克隆A和C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与食物密度间呈曲线相关,而其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克隆D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呈曲线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存在“克隆共存”现象。
张雷席贻龙董丽丽温新利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等位酶食物密度孤雌生殖等位酶分析克隆
食物密度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生活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夏季种群内4个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4.0×106和8.0×106 cells·L-1)下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密度对各克隆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有不同的影响.4克隆中克隆C的世代时间最短,克隆B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最长,克隆A的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净生殖率和个体适合度在4克隆间无显著差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在2.0×106 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净生殖率最低;在1.0×106 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短,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却最高;在8.0×106 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长;在高食物密度(4.0、8.0×106 cells·L-1)下个体适合度较大.克隆C的个体适合度在密度为3.9×106 cells·L-1时最小,而克隆D的个体适合度在食物密度为6.34×106 cells·L-1时最大.食物密度的变化可能是7月份之后镜湖萼花臂尾轮虫从水环境中消失的原因,而4克隆轮虫个体适合度的相似性则可能是镜湖轮虫共存于同一水体的原因之一.
董丽丽席贻龙张雷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斜生栅藻克隆食物密度生活史特征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8
2007年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研究了于2005年春季和夏季采自芜湖市镜湖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基因组DNA多态性。从4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谱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10个引物共检测到76个位点,其中65个位点显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P)为85.5%。对RAPD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基于遗传距离指数构建了萼花臂尾轮虫的UPGMA和ME系统树。经计算,各克隆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5219,春季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0.4416)大于夏季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0.4304);两季节种群间遗传距离指数为0.6010,明显大于季节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16个克隆分别聚在2个主要簇群中,在UPGMA系统树中,春季种群和夏季种群明显分聚在两个主要支系中;而在ME树中,除了夏季Su2克隆和春季种群聚到一个支系外,其它夏季种群则聚在一个独立支系中。上述结果表明,春季种群和夏季种群在遗传上具有较大的差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更替,而Su2克隆可能是春季和夏季种群间的过渡。
项贤领席贻龙胡好远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DNA多态性RAPD
镜湖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被引量:1
2007年
2004年5—11月,对芜湖市镜湖大、小湖区水体中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的有性生殖及其与种群密度、水温、水体透明度、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轮虫总密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22℃或水体透明度大于一定值(小湖区SD>95cm,大湖区SD>100cm)时,长三肢轮虫不进行有性生殖;而当其本身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小湖区种群密度>122ind·L-1,大湖区种群密度>113ind·L-1)时才进行有性生殖.长三肢轮虫的混交雌体密度仅与其本身的种群密度以及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长三肢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受精率与水温、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轮虫总密度和长三肢轮虫种群密度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性.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混交雌体以间断的、多循环的方式产生;最大混交率与最大种群密度同时出现,但最大受精率出现在种群即将消失时.
钱方平席贻龙张雷温新利
关键词:有性生殖混交雌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