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820035)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马腾马作武柯卫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法家
  • 3篇儒家
  • 2篇正名
  • 2篇君权
  • 1篇德治
  • 1篇刑名
  • 1篇学派
  • 1篇殷周
  • 1篇杂家
  • 1篇战国
  • 1篇正义
  • 1篇人民
  • 1篇人民法庭
  • 1篇商鞅
  • 1篇社会治理
  • 1篇史官
  • 1篇思想史
  • 1篇司法
  • 1篇司法参与
  • 1篇去私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

  • 8篇马腾
  • 2篇马作武
  • 1篇柯卫

传媒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法学评论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现代法学
  • 1篇政法论坛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西法律传统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家尸佼与战国法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战国中期的尸佼以"去私"为核心理念,循政治实用原则,折衷各家,"取合诸侯"而开创杂家学派。尸佼之学,提挈道家天地道论以立纲维,归旨于"事少功多"的理想治世;兼采儒、墨道德仁义之说,致力于道德伦理与功利效益的取舍整合;汇合名、法名实之论,呈现出治人层面之"用贤"与治法层面之"案法"的统合性阐释。尸佼之实用观念与折衷主义,乃商鞅变法前后各家学说沿道法转关、儒法融合的思想史谱系演变之先声,其治道法术合拢之旨趣,堪称先秦诸子思想融汇之范本,亦为汉代百家话语归一之先兆。
马腾
关键词:杂家商鞅去私仁义正名
儒法意识形态之文化史漫谈——以殷周巫史王官为线索被引量:2
2015年
诠释儒法两家思想及其合力塑造之中国古代意识形态,应源于殷周巫史王官。巫史的学统,圈定了儒法的政治实用品格与附庸意义:上古三代以降巫祝的应用传统理性化为儒法学说的实用主义特征,殷周鼎革之际"史官"的文化传承则预示着传统话语权威之于儒学的关键意义。王官的基因,一方面决定了儒法的治道本质与归合趋势;另一方面,儒家出于职能广泛之司徒,法家出于所执专精之理官,反映两家学说的视域广狭与主旨歧异。及至"儒法意识形态"之成型,实因儒法两家法思想以趋同的秩序价值观而"一于治道",以及由于歧异的治道主旨与治理模式而"外儒内法"。
马腾
关键词:巫术史官儒家法家
宗儒任法:儒法转捩中的吴起思想被引量:2
2015年
吴起学于儒门,深通兵法,又为战国法家之先驱,其思想具有兼融儒法诸家的特点。一方面,吴起秉持儒家德治理念,向魏武侯阐述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理念。另一方面,吴起变法"一楚国之俗",展露出明法审令、信赏必罚、持势任术、立公弃私的法家思想。同时,作为《左传》撰定者,吴起的史家特质显现出思想话语的多样性,其发微春秋"元年"大义,向君王陈述治国之本,正折射出儒法两家思想在维系君权秩序价值方面所由通。这种"宗儒任法"的思想形态,在战国由儒入法的思想史历程中具有转捩意义。
马腾
关键词:德治法治左传
新“枫桥经验”语境下基层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因由及路径被引量:5
2019年
作为构成我国审判制度地基和主体的基层人民法庭,至今依然采用这一价值导向,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面对的依然是类法治化的'两不是'的运作形态,还体现在法官在稀缺的审判资源、严格的制度规范、紧凑的程序运行等因素制约下面临着办案的诸多两难境遇。基于此,文章以司法体系改革背景下优化基层人民法庭的审判职权与强化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相融合为切入点,以正义与依宪治国原则、以经济原则与人性化司法、以调解与程序简便、以政治导向与管理创新为基层人民法庭职权优化之路经。
廖万春
关键词:人民法庭社会治理
由儒入法:李悝法思想旨趣及变法实践被引量:3
2015年
李悝又称李克,学于儒门子夏氏,相魏变法而为三晋法家之先驱。史书中悝、克分列儒法,曾引致学术史上考辨观点的游移,其实正反映李悝思想在"由儒入法"谱系中的承前启后意义。首先,李悝谨持儒门贤德政治观点,崇尚士人"为君王师",提倡君主"举贤以德";其次,李悝自创制度公平理念,从身份地位、财产多寡、智识水平之差异来诠释社会矛盾,主张政府主导资源再分配,"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射的决狱"的变法举措均是这一理念的法制观照。再次,李悝揭示极端贫富分化才是社会失范的根源,对重刑治国保持警惕,成为后世学说与法令的重要话语。最后,李悝撰《法经》,成为商鞅变法的范本,也因其儒门渊源而被奉为中华法统的源头。
马腾
关键词:儒家法家变法《法经》
荀子“正名”论释被引量:3
2014年
先秦时代社会转型而导致诸子百家多讲"正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的"正名"之论却别有深意,尤其是荀子,更是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遵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这一传统礼制原则本题中应有之义,还有两方面与政治法律相关的内容:一是尊王抑僭,维护王道大一统,重建君主等级政治秩序;一是审是非、辨善恶、垂范则,以便统一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柯卫马作武
关键词:荀子正名
礼学传承与君权政治——子夏氏之儒对法思想史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子夏深得孔子礼学真传,乃儒家传经之鼻祖。然子夏之学有其特质:极明外王故益偏实用,由末达本而周审治道,重礼规容以彰明规范。子夏传学于西河,为魏文侯及法术士之师,堪称先秦儒法之桥梁。对于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发展,子夏及其"西河学派"意义深远:其先文后质,极重礼制,秉持孔门对传统规范体系的尊崇谨守,开启了后世儒家执经义占据制度话语权的经学谱系;其务利尚功,尊君贵势,蕴涵启示战国法思想的实用理路,预示着儒家忠孝观与法家势术论于君权意识形态的融通。
马腾
关键词:法家经学
申不害刑名法术思想及对传统治道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申不害是战国法家之代表,在相韩生涯中实践其刑名法术思想,尤以"术"论扬名后世。首先,申子学本黄老,秉持恒"正"、常"静"、贵"因"、任"数"以使君王"无事"的治道哲理。其次,申子学号"刑名",赋予"名"趋于政法范畴的职制义涵,并申说制度之"名"对政事之"实"的统制。最后,申子聚焦法术,强调"明法正义"而不尚重刑,并开辟法家"因任授官"与"潜御群臣"之"术",使法术统合于君王权势。申子之学,是黄老实用化之思想灵光,是名实论于政法层面的创造诠释。这种力图挣脱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政治哲学及其早慧的职制观念,既是战国政治对精细统治技术之诉求使然,也对法家思想体系与传统君权治道影响深远。
马腾
关键词:法家刑名
儒家法思想之君权论三题
2014年
批儒的思想家蔡尚思揭示了这么一个定律:'自古至今,越发专制的君主(自汉武帝至宋元明清的专制君主)和军阀(民国武人),越发要尊孔;而越发信奉孔丘的学人,也就越发要尊君。'[1]在期许圣君、希冀王道的迷梦中,儒者无不为君王独尊、权力一统提供一种仁义道德的饰言美颂,延绵谱写出帝王与儒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权力史。
马腾
关键词:儒家专制君主珠联璧合军阀
墨家平等思想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墨子学儒者之业而自创学说,以兼爱为根本,以平等为宗旨,曾构建一个"非儒"的墨学体系。而后墨学式微,学人或尊儒辟墨,或视墨同儒,排抑消解墨学之平等思想。细绎其旨,墨子高倡"兼以易别",阐发一种异于儒家"仁爱"的"兼爱"论:兼交并举、爱利一体,表达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类对等关系与平等法则;有见于齐、独僈等差,强调的是现实等差语境中的社会平等理念。以"兼爱"为本,纲举而目张,墨学体系沿"法仪"观将其平等哲学投射于各个环节,显现为一种平等的制度精神。"非命"、"节用"、"尚贤"、"明鬼"诸论,均拢合于墨学的平等法则。
马腾马作武
关键词:墨家兼爱正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