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1238)

作品数:9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步洪季红娟张小祥陈刚肖宁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还田
  • 3篇麦秸还田
  • 3篇秸秆
  • 2篇氮肥
  • 2篇颖花
  • 2篇栽插
  • 2篇栽插密度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秸秆
  • 2篇麦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2篇粳稻
  • 1篇氮代谢
  • 1篇氮肥水平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量
  • 1篇稻米
  • 1篇颖花分化
  • 1篇育秧

机构

  • 9篇江苏里下河地...
  • 5篇扬州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苏太湖地区...
  • 1篇淮阴工学院

作者

  • 8篇赵步洪
  • 6篇季红娟
  • 3篇张小祥
  • 2篇潘存红
  • 2篇董明辉
  • 2篇顾俊荣
  • 2篇戴正元
  • 2篇李爱宏
  • 2篇乔中英
  • 2篇李育红
  • 2篇陈培峰
  • 2篇郑青松
  • 2篇肖宁
  • 2篇陈刚
  • 1篇谭长乐
  • 1篇陈新红
  • 1篇周青
  • 1篇叶玉秀
  • 1篇张洪熙

传媒

  • 4篇扬州大学学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以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秸秆还田对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量0~9000kg/hm。范围内,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峰值黏度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糊化温度和消减值变化不大。随埋草深度增加,峰值黏度、消减值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减少,秸秆埋深5、10cm时稻米的蒸煮品质达到最好。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比例的前增中减,稻米胶稠度、峰值黏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适当减少中后期施氮比例可改善稻米蒸煮品质并提高淀粉黏性。秸秆还田不同施氮水平下,随施氮量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大。
季红娟戴正元赵步洪董长生张小祥谭长乐张洪熙
关键词:秸秆还田稻米蒸煮品质RVA谱
机插方式对杂交粳稻碳氮调节与颖花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为探究钵苗机插对水稻幼穗分化期营养器官碳氮代谢以及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的影响,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材料进行大田生产试验,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了钵苗机插方式下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特点和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规律及差异,并探明碳氮代谢与稻穗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抽穗前25 d至抽穗阶段,钵苗机插稻株营养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P<0.05),抽穗前25和20 d,钵苗机插全氮质量分数2015年和2014年平均分别高出毯苗机插1.82%和6.13%,但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各期钵苗机插C/N比值显著高于毯苗机插。2)在抽穗前25~15 d,2种机插方式NSC累积量差异不明显,但在抽穗前10 d至抽穗期,营养器官NSC累积量迅速上升,累积量占单茎茎鞘总量的42.75%~50.75%累积量,钵苗机插累积量高于毯苗机插。3)钵苗机插方式下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而退化数和退化率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其中对二次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且对稻穗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程度高于中、上部,钵苗机插使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2 a平均分别增加5.24和14.21个。4)抽穗前25和20 d营养器官C/N比值与枝梗和颖花的分化/现存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特别是跟二次枝梗和二次颖花的相关性较密切,与退化数呈正相关,而在抽穗前15 d到抽穗期则相反。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与穗分化期NSC积累量和抽穗后NSC运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董明辉赵步洪陈培峰顾俊荣乔中英王文青
关键词:杂交粳稻碳氮代谢
水氮互作提高超级稻弱势籽粒充实度的途径与对策被引量:1
2015年
前人对有关超级稻的高产生理与理想株型以及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做了大量研究。超级稻弱势籽粒结实不稳定、籽粒充实差、粒质量低是影响超级稻发挥高产潜力、改善品质的重要因素。从超级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影响超级稻增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水氮管理对超级稻弱势籽粒的调控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水氮互作提高超级稻弱势籽粒充实机理、调控途径与对策。
季红娟赵步洪
关键词:超级稻水氮互作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扬粳805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扬粳805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S1.5月10日,S2.5月25日,S3.6月4日)和3种密度(37.5万穴·hm-2,D1.每穴1苗,D2.每穴2苗,D3.每穴3苗)处理,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S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33t·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D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18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下降后上升,胶稠度增加,淀粉黏滞特性以S2处理最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上升后下降,加工品质D2最优,淀粉黏滞特性以D3处理最优。综合播期和栽插密度2个方面因素,扬粳805在5月25日播种、每穴2苗的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
季红娟董长生赵步洪陈刚郑青松陶文斌张小祥李育红肖宁潘存红李爱宏
关键词:水稻播期栽插密度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抛植水稻的立苗特性被引量:3
2013年
以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常规中粳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进行小麦秸秆还田抛植水稻试验,研究麦秸还田抛植水稻的立苗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方式中,麦秸还田抛植水稻产量最高,平均达10.09 t/hm2;麦秸离田抛秧次之,平均为9.83 t/hm2;麦秸离田手栽稻产量最低,平均为9.08 t/hm2。在3种育秧方式中,旱育秧产量最高,平均为10.03 t/hm2;塑盘育秧方式次之,平均为9.61 t/hm2;常规水育秧产量最低,平均为9.36 t/hm2。在抛植后0~5 d内,麦秸还田抛秧和麦秸离田抛秧的立苗速度明显低于手栽秧,但到抛植后8 d都能活棵立苗,立苗率达到98%以上。旱育秧与塑盘湿润育秧和水育秧相比,植株吸水量显著提高,蒸腾量差异不显著,但蒸腾量与吸水量的比值显著降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为旱育秧>塑盘湿润秧>水育秧,抛秧稻>手栽稻;抛植后6d 水稻的根数、根干重、氧化力、发根力表现为麦秸还田抛秧稻>麦秸离田抛秧稻>手栽稻。
季红娟戴正元赵步洪
关键词:麦秸还田
扬粳805产量和品质对麦秸还田与施氮量的响应被引量:6
2016年
以秸秆腐解剂处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观察秸秆腐解剂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果,并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产量趋势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垩白率增加,胶稠度下降,崩解值下降,消减值增加,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秸秆还田施用腐解剂,在施氮量为300kg·hm-2水平下,整精米率最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最佳。
季红娟赵步洪陈刚郑青松张小祥李育红肖宁潘存红李爱宏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
麦秸还田下不同育秧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以扬两优6号和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旱育秧、塑盘育秧和常规育秧3种育秧方式与麦秸还田抛秧、麦秸离田抛秧和麦秸离田手工栽插3种种植方式,观察麦秸还田下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育秧方式中,旱育秧产量最高,塑盘育秧方式次之,常规水育秧产量最低。水稻产量以麦秸还田抛植最高,麦秸离田抛秧次之。麦秸离田手栽稻产量最低。秸秆还田抛植水稻在产量形成上表现为"穗多、总颖花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高";在源库关系方面表现为源足(光合势大、叶面积指数大)、库强(籽粒中ATP酶的活性高)。综合分析,在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组合中,麦秸还田旱育抛植水稻的产量最高,产量结构协调优化。
陈新红赵步洪叶玉秀周青
关键词:水稻麦秸还田育秧方式生长发育
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著,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著。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
朱宽宇展明飞陈静王志琴杨建昌赵步洪
关键词:水稻强势粒弱势粒
氮肥运筹与栽插密度对粳稻颖花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新品种(系)苏12-130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和栽插密度对不同穗型粳稻颖花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8∶2的基蘖肥、穗肥比相比,6∶4的基蘖肥、穗肥比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甬优1538在栽插密度16.5cm×30.0cm、苏12-130在栽插密度13.2cm×30.0cm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施穗肥显著降低每穗颖花退化数,增加每穗颖花现存数;随着栽插密度变小,甬优1538每穗枝梗数和颖花数分化和现存数显著增加,退化数显著降低,苏12-130显著增加每穗颖花现存数。不同处理的2个品种一次颖花分化及退化无显著差异,而二次颖花退化数和现存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着生在每穗下部的二次颖花分化与退化受氮肥运筹和栽插密度的影响较中部和上部大,增施穗肥和栽插增大密度变小使2个品种每穗总颖花现存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中、下部二次颖花分化,并减少退化数。
乔中英陈培峰韩立宇顾俊荣季红娟董明辉
关键词:水稻氮肥运筹栽插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