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2005A005)

作品数:13 被引量:136H指数:5
相关作者:张世熔李婷毛竹黄双双陈红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影响因素
  • 4篇碳密度
  • 4篇土壤有机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碳密度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土壤有机碳密...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有机碳储...
  • 2篇ASTER
  • 2篇ASTER影...
  • 1篇地形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空间
  • 1篇遥感
  • 1篇有机碳库

机构

  • 1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康定民族师范...

作者

  • 12篇张世熔
  • 9篇李婷
  • 3篇毛竹
  • 3篇黄双双
  • 2篇刘世全
  • 2篇干文芝
  • 2篇李怡
  • 2篇林晓利
  • 2篇张青青
  • 2篇张林
  • 2篇陈红琳
  • 1篇邓良基
  • 1篇刘宇
  • 1篇代晓能
  • 1篇余琼
  • 1篇唐德华
  • 1篇杨洲
  • 1篇吴若玉
  • 1篇李凌
  • 1篇袁大刚

传媒

  • 3篇四川环境
  • 2篇山地学报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资源环境与发...

年份

  • 1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沙河流域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分析,对流沙河流域干旱河谷不同生态恢复程度下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样方中分布的植物共33科61属66种。在林地中,共有植物24科41属45种。但是不同恢复程度中的物种组成有显著差异:I级恢复程度中有11科17属17种,Ⅱ级恢复程度中有13科21属21种,Ⅲ级恢复程度中有18科27属31种;主要物种为松科、蔷薇科、马桑科、禾本科、菊科植物;物种丰富度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生物量的变化特点为对照(0.31t/hm2)<Ⅰ级(5.66t/hm2)<Ⅱ级(200.29t/hm2)<Ⅲ级(307.06t/hm2)。在园地中,共有植物19科37属37种;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明显,梨树始终在样方中占主导;生物量的变化:Ⅲ级(217.67t/hm2)>Ⅱ级(72.60t/hm2)>Ⅰ级(39.71t/hm2)>对照(0.21t/hm2);果树产量变化Ⅰ级(31t/hm2)<Ⅱ级(54t/hm2)<Ⅲ级(195t/hm2)。
刘永恩张世熔胡超林晓利
关键词:生态恢复干旱河谷群落特征物种组成
川中丘陵区村级景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分析了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乡村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SOCD和SOCS平均值分别为5.58kg/m^2和75.77×10^5g,SOCD随丘体高度的降低向四周逐渐增大,SOCS主要分布于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0—30cm土层和土体深度内,SOCD以冬水田最高,裸岩最低:SOCS则以丘脚旱地和轮作水田最高,裸岩最低。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SOCD、SOCS影响明显。
傅陈君张世熔杨洲吴若玉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地形土地利用
雀儿山西南坡植被碳贮量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85km^2范围内,植被碳贮量共计2.05×10^6t。区内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团块状分布,其高值区(125—250t/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俄产至春龙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的格乌、折松渡等地区;中等区域(60—125t/hm^2)从北部的俄产至南部的岗托沿色曲河均有分布;而低值区(1—60t/hm^2)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贡布堆、上压吧和更庆以南的色曲河河谷内,并在南部的岗托至申龙迭段金沙江沿岸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在其影响因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密度差异较大,而海拔、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内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碳密度影响较南部干旱河谷地区明显。
张林张世熔李婷余琼李怡
关键词:碳密度影响因素
西藏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2
2007年
根据西藏土壤18个供试土类169个剖面有效铁(Fe)的分析资料,探讨土壤有效Fe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供试土壤表层有效Fe含量平均为83mg/kg,但各类土壤变化很大,其中50~238mg/kg的土壤面积占35.2%,〈50mg/kg的土壤面积占61.5%,只有少部分土壤有效Fe低于缺乏临界值5mg/kg。有效Fe高的土壤几乎都是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土,而有效Fe较低的土壤大多是有机质缺乏的碱性钙质土。土壤有效Fe含量受pH、铁的形态、有机质和粘粒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壤有效Fe随pH的升高而降低。土壤有效Fe与全Fe、游离Fe无关,而与活性Fe、络合Fe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推论有效Fe来自活性Fe包括其中络合Fe与非络合活性Fe两部分。土壤有效Fe与有机质、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对有效Fe的贡献在于其作为络合剂形成络合Fe和作为阳离子吸附载体吸持活性Fe离子;粘粒的贡献则是作为阳离子吸附载体吸持活性Fe离子,但其贡献远不如有机质。
苟文平刘世全张世熔袁大刚张琴
关键词:影响因素
基于ASTER影像的高山峡谷区主要地类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针对高山峡谷地区遥感图像变异较大的特点,通过分析高山峡谷区的光谱结构特征,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资料,结合综合阈值法,设定合适的阈值,得到分类单体图的二值化图像,并最终在ArcGIS9.0平台上进行单体图像的合成与输出。与传统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结果相比,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物异谱”、“异谱同物”等现象对分类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了高山峡谷区地表覆盖分类的精度,得到了试验区较为可靠的遥感分类图像。
李怡张世熔李婷刘宇张林
关键词:ASTER遥感
西藏地区土壤表层和全剖面背景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24
2006年
根据西藏2607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200万土壤图的数字化处理,按地区以制图单元土壤亚类为基础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的SOCD平均为7.48 kg m^-2,并随土壤类型而变化,以山地铁铝土最高(29.2 kg m^-2),其后依次是山地淋溶土(16.6 kg m^-2)、高山草甸型土壤(12.2 kg m^-2)、山地半淋溶土(9.2kgm^-2)、高山草原型土壤(3.7kg m^-2)等,而以寒冻土(1.6kg m^-2)和高山荒漠土(1.3kg m^-2)为最低.同时土壤表层(0~20cm)的SOCD平均为4.27 kg m^-2,占全剖面总量的57﹪,反映西藏地区土壤有机碳库(SOCP)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西藏SOCD具有独特的水平地带分布,即自藏东南向西北逐次降低,由此可大体分为高(Ⅰ)、中(Ⅱ)、低(Ⅲ)、极低(Ⅳ)4个碳密度带,其平均SOCD分别为21、10、4、<2 kg m^-2;各带SOCD又有不同的垂直分布,总趋势是由复杂到简单,但均以最高位置的寒冻土极低碳密度为终点.(3)西藏SOCR总计为8.23 Pg,占全国SOCR总量的9.14﹪.各地SOCR分布极不平衡:就各碳密度带的SOCR相对比例(占西藏全区总量﹪)而言,Ⅰ、Ⅱ、Ⅲ、Ⅳ带分别为25﹪、50﹪、22﹪、3﹪,其中Ⅰ、Ⅱ带合计的土壤面积仅占45﹪,而SOCR却占75﹪,因而是西藏SOCP的主体;而反映土壤储碳能力的丰度指数(R)则分别为2.82、1.37、0.53、0.23.就各地区的SOCR而言,以那曲地区最大(2.19Pg),拉萨地区最小(0.31Pg);而R值则是林芝>山南>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这些结果将为全球变化研究与区域环境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撑.
范宇刘世全张世熔邓良基
雀儿山东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以野外土壤调查和草地调查为数据源,3S技术为研究手段,分析了雀儿山东北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9.53±7.41kg/m^2,其空间分布呈条带状,以西北部错阿到绒表一带为高值区(17.5~42.42kg/m^2)向周围逐渐减少,在东南部仁果、来马、昔色一带的高山河谷区达到其最低值(〈4.52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林地(13.71kg/m^2)〉草地(9.94kg/m^2)〉耕地(4.24kg/m^2);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草地和灌草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林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相关性均不显著。
干文芝张世熔李婷黄双双张青青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
汉源铅锌矿区植物对Pb和Zn的积累及耐性研究被引量:43
2007年
采取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源3个典型矿区内17种优势植物中Pb和Zn的吸收富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种植物对Pb和Zn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其中:星毛角柱花、籽粒苋的地上部分和曼陀罗的地下部分对Pb的积累较好,积累含量分别为331.63、226.44和253.13mg·kg-1;新樟的地下部分和银柳的地上部分对Zn的积累能力较强,积累含量分别达到1068.40和823.32mg·kg-1;蔗茅的地下部分以及大乌泡的地上部分对Pb和Zn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其Pb积累含量分别达到455.75和673.52mg·kg-1,其Zn含量为1317.62和893.34mg·kg-1。同时,籽粒苋、卷柏、蜈蚣草、冬青对Pb和Zn以及新樟对Pb的生物迁移系数均大于1,尤以新樟对Pb和卷柏对Zn的生物迁移系数最为突出,分别高达15.88和8.44。虽然所有植物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临界含量要求,但其部分体内已形成耐性,成为Pb和Zn耐性植物,其中蔗茅、大乌泡、新樟、籽粒苋和曼陀罗5种植物,可以作为潜在的Pb和Zn污染修复物种。
陈红琳张世熔李婷代英毛竹
关键词:植物PBZN耐性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及其污染风险评价——以四川汉源富泉铅锌矿山为例被引量:25
2007年
采用地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和概率克里格研究了汉源富泉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污染情况以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样本的Cd、Pb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10.92±12.22)mg·kg-1、(657.92±1031.87)mg·kg-1和(1549.06±1915.55)mg·kg-1,空间变异呈团状分布,变异方向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南方向;3种元素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偏东矿山尾矿堆积的区域,其次为临近矿山靠近公路农田土壤部分,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研究区东北、东南区域3种重金属元素超标概率最大,西北区域超标概率最小。由于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外源污染,对成矿元素的污染,应采取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对伴生污染元素,应根据土壤的污染程度,采用一定富集或耐性能力的植物进行修复或开发利用,防止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毛竹张世熔李婷黄双双陈红琳
关键词:重金属
基于ASTER影像的流沙河流域不同植被指数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ASTER卫星影像解译,在ERDAS IMAGINE8.7软件平台上研究了流沙河流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对不同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反应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总体反应结果较好,但在地表植被长势良好的地区存在植被指数被压缩的现象;比值植被指数对于植被覆盖差和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其反应效果均较差;差值植被指数对地表覆盖信息反应详尽,尤其对园地信息反应准确。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覆盖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在不同盖度下植被长势情况、覆盖几何特征、叶子排列空间等不同,这均将通过地物的辐射值直接影响植被指数;而云区主要通过遮挡地表植被,导致植被指数的遥感取值和真实值存在偏差。
代晓能张世熔李婷张青青林晓利
关键词:ASTER影像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