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S2010-02-G05)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郭线茹闫凤鸣李为争赵曼罗梅浩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玉米
  • 3篇玉米蚜
  • 2篇品种(系)
  • 2篇抗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免疫印迹
  • 1篇新烟碱类
  • 1篇新烟碱类杀虫...
  • 1篇烟碱类
  • 1篇烟碱类杀虫剂
  • 1篇印迹
  • 1篇营养元素
  • 1篇玉米粗缩病
  • 1篇玉米粗缩病毒
  • 1篇玉米品种
  • 1篇玉米青枯病
  • 1篇原核表达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次生物质
  • 1篇杀虫

机构

  • 7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郭线茹
  • 4篇李为争
  • 4篇闫凤鸣
  • 3篇罗梅浩
  • 3篇赵曼
  • 3篇李洪连
  • 2篇王振跃
  • 2篇施艳
  • 1篇张晓婷
  • 1篇原国辉
  • 1篇王英志
  • 1篇姬继超
  • 1篇王丽莎
  • 1篇袁媛
  • 1篇安世恒
  • 1篇袁虹霞
  • 1篇刘瑞丽
  • 1篇王怡

传媒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河南分离物的分子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 (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M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 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 DV)。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
刘瑞丽袁媛王振跃王英志袁虹霞张晓婷施艳李洪连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玉米粗缩病毒分子特征分离物ROUGH
棉铃虫P450基因HarmCYP9A33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被引量:3
2013年
夜间活动昆虫如夜蛾类主要通过嗅觉来寻找配偶、寄主植物和产卵场所,是研究昆虫嗅觉分子机制的理想材料。P450为多功能单加氧酶,在昆虫对各种内源与外源物质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P450在昆虫嗅觉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夜蛾科昆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雄蛾触角中扩增得到一条全长1772bp的P450基因,命名为HarmCYP9A33(GenBank登录号为JX486677)。序列分析表明,HarmCYP9A33开放阅读框全长1590bp,编码52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61.62kD和7.97;HarmCYP9A33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触角毛形感器中高表达的MbraCYP9A1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达75%,蛋白二级结构相似,6个底物识别位点(substrate recognition sites,SRSs)序列一致性达61%,其中底物与酶结合通道开关Ⅰ螺旋中SRS4序列完全相同,与棉铃虫CYP9A亚家族蛋白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Real-time PCR检测表明,HarmCYP9A33在雌、雄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腹部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部;在卵至成虫各个时期也均表达,以蛹中表达量最高;在触角中的表达量随羽化时间而变化,且多高于卵和幼虫中的表达量。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鉴定表明HarmCYP9A33体外融合表达成功。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在棉铃虫触角感器细胞中的定位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姬继超安世恒李为争罗梅浩原国辉郭线茹
关键词:棉铃虫P450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印迹
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为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从而为抗性品种(系)的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分析提供依据,在室内条件下,组建了玉米蚜实验种群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玉米蚜1龄若虫在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和良玉88上的发育历期长于供试的4个自交系87-1、濮改340-1-1、旱21和齐319,其中良玉88和先玉335与4个自交系之间差异显著;成蚜寿命和世代历期在4个自交系上较长;4个供试玉米品种上各虫龄的存活率显著小于4个自交系;成蚜产蚜量在各品种(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取食齐319品系时最大,平均产蚜量64.4头,其次是濮改340-1-1,为56.53头,以取食浚单20时最小,只有19.93头。生命表参数表明,玉米蚜在供试的玉米品种(系)上均能繁殖,但与4个玉米自交系相比,玉米蚜在4个玉米品种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减小或显著减小,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则延长,说明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利影响。
赵曼郭线茹李为争罗梅浩闫凤鸣
关键词:玉米蚜玉米抗性
玉米蚜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取食行为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明确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筛选出合适的刺吸电位(EPG)参数作为对不同玉米品种(系)进行抗蚜性分类的指标,为抗性玉米材料的筛选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玉米蚜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并进行比较分析,8个品种(系)分别为浚单20、郑单958、良玉88、先玉335、濮改340-1-1、旱21、87-1和齐319;以不同EPG参数为指标,对供试玉米品种(系)的抗蚜性进行分类,并与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之后选择合适的EPG参数,建议其可作为利用EPG技术筛选抗蚜性玉米材料的指标。【结果】玉米蚜在玉米上的EPG波形主要有Np、C、Pd、E1、E2和F波,其中Np、F、E1和E2波与玉米品种(系)的抗蚜性有关。到达韧皮部前: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上的第1次刺探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感性材料齐319,可能在浚单20叶片表皮上存有阻碍玉米蚜取食的因子;此外,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郑单958和良玉88上取食时,其F波总时间及平均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或长于其他玉米品种(系),说明玉米蚜取食这3个玉米品种时,其口针遇到的机械阻力较大。到达韧皮部后:玉米蚜在抗性材料浚单20和郑单958这两个玉米品种上的第1次E1波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长,表明这两个品种在韧皮部层次上对玉米蚜的抗性水平较其他玉米品种(系)高;玉米蚜在感性材料齐319和旱21上的E2波总时间及持续吸食时间相对较高,显著大于良玉88,说明玉米蚜喜好取食感性材料齐319和旱21的韧皮部汁液。此外,以各取食波形平均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各玉米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可把供试玉米品种(系)划分为3类,其抗性强弱为:第Ⅰ类(浚单20、郑单958和良玉88)>第Ⅲ类(濮改340-1-1、旱21和87-1)>第Ⅱ类(先玉335和齐319)。【结论】玉米蚜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上的取食行为有一�
赵曼田体伟李为争罗梅浩郭线茹闫凤鸣
关键词:玉米蚜玉米取食行为抗性机制
3种新烟碱类种子处理剂对玉米及其主要害虫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为明确新烟碱类种衣剂对夏玉米的安全性及其对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600 g/L吡虫啉FS、70%吡虫啉WS和30%噻虫嗪FS推荐剂量的中间剂量及其1.5倍和2倍剂量对玉米出苗、生长、产量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的3个剂量处理后玉米出苗安全,出苗率提高6.04%-11.25%。播种20 d后,70%吡虫啉WS和30%噻虫嗪FS促进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使其株高、次生根数、植株鲜(干)质量等明显增加,而600 g/L吡虫啉FS以促进根系生长为主,对地上部分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3种药剂均增加了玉米幼苗的根冠比,起到了较好的壮苗作用。种衣剂处理减轻了玉米地下害虫和蚜虫的危害,但非靶标害虫玉米螟危害有加重的趋势。3种药剂各处理区产量构成要素大多优于或相当于对照,与处理剂量无明显关系;种衣剂处理区玉米产量提高2.46%-20.48%,其中600 g/L吡虫啉FS 1.5倍、70%吡虫啉WS 2倍和30%噻虫嗪FS 2倍处理增产幅度较大,增产率分别为19.04%、20.41%和20.48%。以上结果说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衣剂用于玉米种子处理是安全的,但在种子处理田要加强非靶标害虫的防控,从而获得更佳的收益。
田体伟王丽莎王燕郭线茹闫凤鸣李洪连
关键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衣剂玉米
不同营养元素与玉米青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国内外学者先后对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病原菌接种技术与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80%-90%,已对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王振跃施艳李洪连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发病规律营养元素病原菌种类茎基腐病接种技术
不同玉米品种玉米蚜田间消长与其主要生化物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为明确玉米蚜发生数量与玉米主要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系统调查了玉米田玉米蚜种群数量的自然消长动态,分析了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蚜的种群消长动态随玉米品种(系)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系)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玉米雄穗抽出之前,玉米蚜的种群密度较低;进入抽雄期后,发生量逐渐上升,至雄穗完全抽出时达到第一个发生高峰;进入吐丝期后,玉米蚜从雄穗转移至雌穗为害,至雌穗灌浆期达到第二个发生高峰;此后随着玉米雌穗的逐渐成熟及植株老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供试玉米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灌浆期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单宁含量与4个生育期玉米蚜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单宁是抗性玉米品种的抗蚜因子之一。
王怡赵曼田体伟郭线茹李为争闫凤鸣
关键词:玉米蚜植物次生物质抗虫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