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40017)

作品数:7 被引量:145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斌王凯段兰英许原原连宏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住房
  • 3篇城市
  • 2篇失地
  • 2篇失地农民
  • 2篇农民
  • 2篇权利
  • 2篇房价
  • 1篇当事
  • 1篇当事人
  • 1篇低收入者
  • 1篇地政
  • 1篇征地
  • 1篇征地政策
  • 1篇中低收入
  • 1篇中低收入者
  • 1篇中国老年人
  • 1篇中国社会
  • 1篇人口迁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分层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作者

  • 7篇李斌
  • 1篇连宏萍
  • 1篇曹成文
  • 1篇许原原
  • 1篇段兰英
  • 1篇王凯

传媒

  • 2篇中国人口科学
  • 2篇学习月刊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分化与特色: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对692位老人的调查被引量:19
2010年
文章通过对692位老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1)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多样化特征,有67.8%的老年人独立居住;(2)大多数老年人居住的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和设施相当欠缺,尤其是针对残疾老人的设施更是奇缺;(3)老年人在使用社区设施上群体性差异较小;(4)老年人居住上获得包括单位在内的机构的帮助已经很少;(5)住房条件和财产权利构成了中国老年人社会分层的基本尺度。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住房安排和选择不一样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着中国特色。
李斌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安排分化
经济适用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被引量:2
2009年
经济适用房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住房公正”.帮助中低收入者有能力购房.是政府住房调控的一种方式。经济适用房推出以来.理论界一直都在围绕它进行研究探索.有人认为经济适用房优化了产业结构、有效地抑制了住房价格、实现了住房合理分配、给中低收入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也有人认为经济适用房并没有真正实现济弱救贫.没能从实际上给中低收入者带来切实利益.导致了双轨制和不公平竞争。应该说.经济适用房从产生到现在.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好的.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这一制度在具体运作中也的确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问题.如郑州规划的经济适用房被违规建设成别墅.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出现6连号.北京26岁女孩梁静因盗卖回龙观小区40多套经济适用房而被立案审查等等.这些问题反复出现.无不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适用房的历史合理性.重新审视它的使命与走向。
李斌曹成文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中低收入者不公平竞争历史合理性住房价格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被引量:19
2008年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李斌段兰英
关键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市民化
城市住房价值结构化:人口迁移的一种筛选机制被引量:68
2008年
文章以城市住房作为主要关注点,研究发现,非个人性的结构因素越来越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差距拉大和社会排斥的主要原因。随着住房改革制度的完成,各城市不同水平的房价及差异巨大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住房价值结构性地被多次重新认定。顶端城市和居住区的住房加速升值,而末端城市和居住区的住房的价值上升速度则相对缓慢。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住房甚至还是实现了所谓的自我增长方式。城市住房价值差异的拉大促使住房成为城市排斥外来者和扩大差距的一种有力工具,流动者的迁移成本因此而迅速增加。
李斌
关键词:住房价值迁移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城市住房权利的转移被引量:30
2010年
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所呈现的"市场与国家双重资源支配体制共同作用下的‘双向并行强化’和‘双向并行忽略’的‘双峰’特征",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论,到韦伯的三位一体论,再到布劳的职业决定论,理论界还未找到一个很好的析离这一"双向并行"状态的载体。而作为中国改革的动力激发机制,财产权利转移特别是城市住房权利转移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解析这一"双峰"特征,切实描画伴随着中国城市住房体制转变所形成的以"住房权利"为基础的社会分层秩序。
李斌王凯
关键词:住房社会分层
征地政策转型与失地农民权利意识的发展被引量:3
2008年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因为土地被征收而参与维权的农民逐步增多。同时,反映政府的工作理念的征地政策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我们研究发现,政府工作理念的嬗进、转换、变革进程仍然滞后于农民权利意识的萌发、崛起、争斗的进程。
李斌连宏萍
关键词:失地农民权利意识征地政策公平观
城市拆迁的阶段性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城市房屋拆迁涉及国家、利益团体以及被拆迁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国家在调整这种利益的逻辑上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阶段论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拆迁.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其实这些分类在实践中存在大量交叉现象。
李斌许原原
关键词:城市拆迁城市房屋拆迁利益团体拆迁当事人阶段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