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6021)
- 作品数:20 被引量:53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林梁坤峰高春艳崔晓龙谈莹莹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 基于制取流体冰的液-液雾化液滴粒径分布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实验工况下雾化液滴的粒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不同实验工况下,雾化液滴的粒径大小均呈现一定的分布形式,且随喷射流量的增大,粒径分布的中位径总体变化呈减小趋势;通过Pearson χ2拟合优度检验,液滴粒径分布假设为Rosin-Rammler分布函数时,其显著性水平在所有实验工况内均达到0.01;基于Rosin-Rammler分布密度函数计算出不同实验工况下4种粒径的质量分数,喷射流量为50 mL/min时液滴粒径集中在0.7~1.0 mm之间。
-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
- 关键词:粒径分布分布函数
- 规整填料绝热吸收器传热传质特性模拟算法被引量:2
- 2010年
- 建立降膜绝热吸收传热传质过程数学模型,通过Nusselt模型对数学模型简化获得液膜流动速度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TDMA算法进行算法设计,程序迭代算法采用二分法。数值计算喷淋溶液温度、初始浓度、流量和吸收压力对传质系数影响,模拟计算规整填料绝热吸收器内溶液温度和浓度分布规律,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合理性。该数学模型为规整填料绝热吸收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王林马爱华陈光明崔晓龙
- 关键词:规整填料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有限差分法
- 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的液滴形成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分散液体破碎形成液滴过程是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系统的关键环节.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实验研究了非相溶冷媒(环境液体)中水(分散液体)喷射形成液滴特性,提出了分散液体破碎形成液滴的两种模式和3类射流破碎形状特征,获得了射流长度脉动和液滴平均粒径基于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液滴形成的区域特性,确定了液滴粒径分布的经验分布函数.结果表明,随雷诺数的增加,分散液体破碎总是形成单液滴,其液滴形成模式由滴流发展为层流射流,且射流破碎形状由串珠单液滴向不规则液团转变,并演变为长条形液柱;在层流射流模式下,射流长度的脉动均具有随机和非周期特点,其脉动均值持续增长,液滴平均粒径则先减小后增加,其最小值出现在滴流向层流射流转变时.通过Pearsonχ2拟和优度检验,液滴粒径分布符合Rosin-Rammler分布函数,其显著性水平均达到0.03.
-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
- 关键词:液滴射流拟合优度检验
- 冻结与非冻结环境对液-液雾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水在低温冻结环境液体中雾化是液-液循环流化床制取流体冰技术的关键环节。今对常温非冻结环境或低温冻结环境中液-液雾化过程的射流与液滴形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形成液滴的四种射流破碎方式,考察了冻结与非冻结环境中,滴流雾化向射流雾化转变的射流雷诺数,获得了射流雾化发生时随射流雷诺数的变化,射流破碎方式的转变规律、射流长度及其波动幅度与液滴平均粒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射流液体在冻结或非冻结环境下雾化形成液滴的区域特性不一致,尤其是滴流雾化向射流雾化转变之后;射流液体在冻结环境中雾化只能形成单个液滴,其最小粒径的液滴形成在滴流向射流转变过程中,但是射流液体在非冻结环境下雾化可同时形成多个液滴,且形成液滴的粒径随射流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
-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
- 关键词:液-液循环流化床
- 液-液循环流化床液滴形成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对液-液循环流化床液滴形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形成液滴的3种液-液雾化方式,考察了液-液雾化方式与射流长度脉动、液滴粒径分布的相关性,获得了液-液雾化方式的转变规律以及雾化强度、射流长度脉动和液滴粒径分布基于相对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雾化过程与相对雷诺数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雷诺数的增加,雾化强度持续增强,液-液雾化方式由滴流型向层流射流型转变,最后发展为湍流射流型;在整个相对雷诺数实验范围内,射流长度的脉动表现出随机和非周期的特点,其标准方差与平均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相对雷诺数为1.3×104时达到最大值;液滴的粒径分布参数一直增大到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在相对雷诺数为2.5×104时,液滴的粒径均匀性最好,而液滴平均粒径总体上随相对雷诺数的增大不断减小,形成液滴的最小平均粒径发生在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
-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
- 关键词:液-液循环流化床射流
- 一种新型双温热源喷射制冷系统被引量:4
- 2012年
- 提出一种新型双温热源喷射式制冷系统,该系统由第1喷射器和第2喷射器共同驱动,有效利用第2喷射器的增压作用提高第1喷射器引射蒸汽的压力,提高了系统总压比。与传统单喷射制冷系统相比,该系统在相同的冷凝温度下,蒸发器中能获得更低的制冷温度。建立了组成系统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中间压力、压比分配率、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发生温度对该系统工作特性影响。研究表明:相同工况下,新系统的制冷温度比传统单喷射系统制冷温度可降低10~15℃。
- 王林谈莹莹崔晓龙
- 关键词:喷射器制冷温度性能系数
- 混合工质充注量/配比对自复叠制冷循环特性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混合工质充注量、混合工质配比以及外界环境温度是自复叠制冷循环工作特性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出新的定密度法研究变工况下自复叠制冷循环的工作特性。建立了组成系统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混合工质充注量、混合工质配比以及外界环境温度等参数对自行复叠制冷循环的工作特性影响,并得出有指导意义结论。
- 王林崔晓龙谈莹莹汪庆军
- 关键词:制冷混合工质制冷系数
- 一种利用地下水预处理新风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被引量:2
- 2011年
- 提出一种新型的可直接利用地热能预处理新风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分析该新系统工作原理及新回风空气处理方法,建立热力学数学模型,对新型复合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与传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循环特性与能耗进行计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效果显著高于传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王林马爱华谈莹莹崔晓龙段楠楠
- 关键词:热泵空调换热器地下水新风比
- 建筑内自然对流对射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当射流出口速度较小或室内自然对流强度较大时,室内自然对流对射流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建筑内左右壁面为定壁温边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与射流共存时的速度场和温度场。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自然对流对射流特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这为工程设计中预测自然对流对室内气流射流的作用及合理设计室内气流组织提供了依据。
- 段双平敬成君
- 关键词:自然对流射流速度场温度场数值模拟
- 一种用于大功率整流装置散热的平板式径向热管设计分析
- 2012年
-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大功率整流装置散热的新型平板式径向热管,建立了传热模型,探讨了热管传热极限设计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研究了充液率、管径和管排组合对热管极限功率与均温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管排组合时新型热管与常规径向热管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毛细极限是热管设计时首要考虑的传热极限,在最佳充液率范围和最优管排组合时,新型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及均温性得到提高和改善。充液率范围在125%-175%,管排组合为4根管径8.7mm的新型热管,在热负荷为630W时。两端的温度差被控制在25℃以下,满足大功率整流装置的散热要求。
- 高春艳胡会涛梁坤峰杜军恒闫飞
- 关键词:热管整流装置传热模型极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