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908专项资助项目(FJ908-01-01-HS)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谢仰杰张雅芝李军黄良敏肖志群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908专项资助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鱼类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多样性
  • 1篇渔业
  • 1篇渔业资源
  • 1篇软骨鱼类
  • 1篇生态学
  • 1篇生态学特征
  • 1篇生物量
  • 1篇拖网
  • 1篇资源保护
  • 1篇资源评估
  • 1篇文昌鱼
  • 1篇物量
  • 1篇小型底栖动物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棘头梅童鱼
  • 1篇海湾
  • 1篇海洋生物

机构

  • 4篇集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张雅芝
  • 3篇谢仰杰
  • 3篇黄良敏
  • 3篇李军
  • 1篇梁君荣
  • 1篇王家樵
  • 1篇翁朝红
  • 1篇刘贤德
  • 1篇黄丁勇
  • 1篇王彦国
  • 1篇陈新军
  • 1篇王淑红
  • 1篇肖志群
  • 1篇牛文涛
  • 1篇林荣澄
  • 1篇张玉红
  • 1篇蒋新花

传媒

  • 2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海洋科学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被引量:6
2010年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
关键词:软骨鱼类
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棘头梅童鱼资源的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利用2006~2007年4个季节的底拖网捕捞渔获调查数据,对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底拖网鱼类中的棘头梅童鱼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在春季和冬季的渔获质量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2%和4.8%;而夏季和秋季的渔获质量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8%和1.5%.优势体长组为110~120mm;4个季节的资源密度波动于1.44~38.61kg/km2之间,其平均值为16.14kg/km2.4个季节的平均资源现存量约为58.09t,其中冬季资源量最大(138.99t);资源密度在春、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喜栖息于低温、低盐和浅水海域,秋、冬季分布较广,部分出现离岸及南移现象.文中还应用ELEFAN技术分析了棘头梅童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极限体长(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各指标值分别为0.60、183.75mm、2.42、0.69和0.71.这说明其生长较为迅速,但捕捞死亡率过高,已出现过度捕捞现象,应该加强保护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与利用.
黄良敏李军谢仰杰张雅芝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棘头梅童鱼生态学特征资源评估
福建沿海文昌鱼的分布及其资源保护对策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现场采样方法对福建沿海文昌鱼(Branchiostoma balcheri)的分布和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为文昌鱼的保护提供依据。全省19个海区潮间带均未捕获文昌鱼;12个海区的潮下带浅海定量调查中,仅5个海区采集到文昌鱼。东山湾海区文昌鱼密度最高,为41.67尾/m2,其次是厦门十八线海区,为14.5尾/m2,厦门南线海区和黄厝海区分别为5.39尾/m2和4.71尾/m2,泉州大港海区仅捕到1尾,闽江口3个海区均未捕获。所获文昌鱼年龄大多为1龄,占39.2%,2龄占23.5%,3龄占25.5%,其他(1龄以下、4龄、5龄及以上)占11.8%。与20多年前的历史资料相比,文昌鱼的分布区大为缩小,资源量大为降低,资源已濒临枯竭。必须加大对文昌鱼资源的保护力度,有必要增设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并加强对文昌鱼保护区的管理。
翁朝红张雅芝刘贤德谢仰杰肖志群王淑红
关键词:资源保护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主要拖网鱼类的保护等级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2006~2007年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拖网调查所获得的鱼类资料,结合历史调查和相关文献所收集到的资料,以理想点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物种濒危系统、物种遗传价值系统和物种价值系统的评价体系,并确定评价等级和标准。同时在应用信息熵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理想点法建立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评价指标值(相对贴进度Ti)。研究结果表明:沙带鱼(Lepturacanthus savala)、光魟(Dasyatis laevigatus Chu)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应优先保护的3种鱼类,在设立鱼类保护区、设定保护期、收集渔获统计数据和制定捕捞网具标准等时应优先考虑这几种鱼类。研究结果对该海域的鱼类保护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特有品种的保护研究,并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
王家樵王家樵黄良敏陈新军
关键词:多样性
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被引量:4
2009年
2007年6月对厦门东海域5个站位和晋江安海湾4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从这两个海域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别占总数量的84.56%和98.19%.生物量组成和密度组成不同,厦门东海域多毛类(37.80%)、海洋线虫(33.32%)和底栖桡足类(18.64%)共同组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类群;安海湾生物量优势类群是由海洋线虫(67.64%)和多毛类(30.46%)组成.厦门东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2.67±10.21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23.01±10.41μg/cm2;安海湾的平均密度为31.48±45.58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8.28±25.69μg/cm2.
张玉红王彦国林荣澄梁君荣牛文涛黄丁勇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