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2Z415)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吴长有黄俊杨滨燕赵恺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SARS
  • 1篇蛋白
  • 1篇严重急性
  • 1篇严重急性呼吸
  • 1篇严重急性呼吸...
  • 1篇疫苗
  • 1篇综合征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方案
  • 1篇免疫应答
  • 1篇呼吸综合征
  • 1篇急性呼吸
  • 1篇急性呼吸综合...
  • 1篇SARS病
  • 1篇SARS病毒
  • 1篇S蛋白
  • 1篇B细胞
  • 1篇B细胞表位
  • 1篇DNA疫苗
  • 1篇表位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作者

  • 2篇吴长有
  • 1篇赵恺
  • 1篇黄俊
  • 1篇杨滨燕

传媒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SARS S DNA疫苗不同免疫方案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SARS S DNA疫苗经不同的免疫途径及免疫次数,所诱导的免疫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C57BL/6小鼠经肌肉和皮下途径初次或加强免疫SARS S DNA疫苗,取其脾和肺淋巴细胞经S抗原多肽刺激以后,应用ELISA、ELISPOT和FACS等检测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情况。结果肌肉初次免疫后产生IFN-γ的量较低(均值脾:2.7 pg/ml;肺:68.9 pg/ml),加强免疫2次或3次后IFN-γ水平明显提高(脾:809.2~1398.7 pg/ml;肺:202.3~534.6 pg/ml),与初次免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P<0.001,肺P<0.05)。皮下二次免疫后IFN-γ产生量为54.3~106.1 pg/ml,但三次免疫后IFN-γ量显著提高均值达到729.1 pg/ml与对照组比较P<0.05。二次免疫后抗原特异性阳性细胞的频率肌肉免疫(188个/2×105细胞)高于皮下免疫(57个/2×105细胞),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3次后2种免疫途径可诱导数量相当的特异性阳性细胞(169~198个/2×105细胞,P>0.05)。S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亚群以分泌IL-2为主,而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IFN-γ为主。结论经肌肉和皮下2种途径注射SARS S DNA疫苗免疫后,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诱导免疫应答明显强于初次免疫;肌肉免疫两次或皮下免疫三次后可达最佳免疫效果。
赵恺杨滨燕吴长有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应答
应用合成的SARS病毒S蛋白重叠肽筛选B细胞表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筛选SARS病毒S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使用SARS-CoV S 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获得SARS病毒S蛋白的免疫血清。人工合成包含169条部分氨基酸序列重叠的SARS-CoV S蛋白的多肽库。将多肽片段包被ELISA板,利用免疫小鼠血清,通过抗体结合试验来筛选SARS病毒S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并将筛选结果与使用B细胞表位分析软件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重叠肽合成法筛选到SARS-CoV蛋白两条多肽片段S335-352和S442-458,能与免疫动物血清特异性结合,与使用Bcipep数据库预测B细胞表位的结果相一致。结论鉴定了两个新的SARS病毒S蛋白B细胞表位。
黄俊吴长有
关键词:S蛋白B细胞表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