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600)

作品数:5 被引量:137H指数:4
相关作者:方精云胡会峰唐志尧李品郭兆迪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
  • 1篇氮沉降
  • 1篇氮素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氮素
  • 1篇雨林
  • 1篇针阔混交
  • 1篇针阔混交林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森林资源
  • 1篇森林资源清查
  • 1篇山地雨林
  • 1篇生长率
  • 1篇生态系统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方精云
  • 2篇胡会峰
  • 2篇唐志尧
  • 1篇朱剑霄
  • 1篇郭兆迪
  • 1篇黄耀
  • 1篇周璋
  • 1篇朱江玲
  • 1篇李品
  • 1篇沈海花
  • 1篇熊燕梅
  • 1篇岳玉麒
  • 1篇崔珺
  • 1篇孙文娟
  • 1篇郭大立
  • 1篇陈正侠
  • 1篇张建华
  • 1篇李鹏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北京东灵山地区常见灌丛生长及凋落物生产对氮添加的响应被引量:12
2017年
我国北方灌丛土壤瘠薄,近几十年来的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北方灌丛土壤的可利用氮水平。灌木生长是灌丛碳吸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在土壤和植物间充当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与能量循环的关键,灌丛生长和凋落物生产受氮添加的影响很大。然而,大气氮沉降对灌丛碳吸存和凋落物生产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该研究以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灌丛为例,通过0(N0)、20(N1)、50(N2)、100(N3)kg N·hm^(–2)·a^(–1)施氮实验,研究了短期(2012^(–2)013年)氮添加对东灵山地区典型灌丛生长及凋落物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4种氮添加处理中,荆条灌丛灌木基径年增长率分别为1.69%、2.78%、2.51%和1.80%,相应处理中,绣线菊灌丛灌木基径年增长率分别为1.38%、1.37%、1.59%和2.05%;与之对应的株高年增长率分别为8.36%、8.48%、9.49%和9.83%(荆条灌丛)和2.12%、2.86、2.36%、2.52%(绣线菊灌丛)。虽然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N沉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灌木的生长。不同处理间,荆条地上生物量增加了0.19、0.23、0.14、0.15 t C·hm^(–2)·a^(–1),绣线菊灌丛地上生物量增加了0.027、0.025、0.032、0.041 t C·hm^(–2)·a^(–1)。在自然条件下,荆条和绣线菊灌丛2013年凋落物的年产量分别为135.7和129.6 g·m^(–2)。短期氮沉降对凋落物及组分的年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时间短、土壤含水量低等因素导致土壤可利用氮的利用效率很低,从而使灌丛对施肥的响应比较缓慢。
张建华唐志尧沈海花方精云
关键词:氮沉降碳循环生长率凋落物
氮添加对4种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研究氮沉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4种中国东部典型的森林类型(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及次生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调查林下植物多样性在氮添加处理1年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降低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林下物种丰富度,且下降幅度随氮添加浓度的上升而增加(p<0.05),同时氮添加也降低温带针阔混交林高氮样方的物种丰富度,但低浓度氮添加却增加林下物种丰富度(p<0.05)。另外,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高氮样方除外),氮添加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但变化不显著。Shannon-Wiener指数也显示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1年的施氮处理对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而不同处理水平在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胡钧宇朱剑霄周璋李鹏崔珺唐志尧方精云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凉水和宝天曼地区乔木叶片氮素再吸收过程中δ^(15)N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植物自然丰度的稳定性N同位素(δ15N)在植物N吸收和N转运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但植物叶片在凋落之前的N素的再吸收如何影响δ15N变化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凉水地区的14个常见树种和宝天曼地区的16个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树种新鲜叶和凋落叶及其对应土壤中的C、N质量分数和δ15N值。结果表明,凉水树种新鲜叶N质量分数和δ15N值显著高于宝天曼树种,这与凉水土壤的N质量分数和δ15N值都高于宝天曼土壤相对应。此外,凉水树种叶片N吸收率(47%)与宝天曼树种(40%)无显著差异。宝天曼树种凋落叶中的δ15N显著高于新鲜叶中的δ15N值,即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存在N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而凉水树种凋落叶与新鲜叶中的δ15N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报道在植物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而且分馏效应的程度与N再吸收率显著负相关。此外,植物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是否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可能取决于叶片的N再吸收率;乔木新鲜叶片N质量分数和δ15N值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取决于土壤N质量分数和δ15N值的地区差异;叶片N再吸收率可能与N在叶片中的存在形态有关,而与土壤N质量分数不相关。
岳玉麒郭大立熊燕梅陈正侠
关键词:凉水宝天曼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被引量:71
2013年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源汇变化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08年间6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评估生物量碳库变化来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大小及其变化.森林按其用途和形态特征,分为林分、经济林和竹林三大类别.采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林分生物量碳库,平均生物量法估算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碳库.结果显示,在1977~2008年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即生物量碳汇)1896 TgC(1 Tg=1012g),其中,林分、经济林和竹林分别增加1710,108和78 TgC;年均生物量碳汇为70.2 TgC/a,相当于抵消中国同期化石燃料排放CO2的7.8%.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库持续增加,生物量碳汇为818 TgC,占林分总碳汇的47.8%;各龄级林分的生物量碳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龄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分别增加930,391和388 TgC.由于现阶段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和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未来中国森林生物量增汇潜力巨大.
郭兆迪胡会峰李品李怒云方精云
关键词: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48
2015年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循环各分量的变化对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国、东亚区域及全球尺度就森林碳源汇特征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近30年来我国森林生物量碳汇1896Tg C(Tg C=1012g C),年均增加70.2Tg C/yr。最近10年,森林碳循环的所有组分(生物量碳、凋落物碳、木质残体及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年总碳汇186.7Tg C/yr。在东亚区域尺度,对1970s—2000s森林林分的碳储量及其碳源汇变化的研究表明,东亚森林整体为显著的碳汇,但朝鲜和蒙古国为碳源;东亚地区的碳汇主要来自中国,其次是日本。中国森林碳汇增加主要源自人工林面积增加的贡献,而日本和韩国则主要来自于森林的再生长。在全球尺度,对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全组分碳储量及其变化的分析揭示,全球森林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在过去的近20年里,全球森林每年固定约4.0Pg C,相当于抵消了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一半。
方精云黄耀朱江玲孙文娟胡会峰
关键词:碳收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