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09)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蔡树群何映晖王盛安何建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水团
  • 1篇水团分析
  • 1篇水文
  • 1篇水文特性
  • 1篇流场
  • 1篇吕宋
  • 1篇吕宋海峡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环流
  • 1篇环流
  • 1篇混合层
  • 1篇混合层深度
  • 1篇黑潮
  • 1篇北赤道流
  • 1篇ARGO
  • 1篇赤道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蔡树群
  • 1篇王盛安
  • 1篇何映晖
  • 1篇何建玲

传媒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利用Argo数据计算吕宋海峡以东海域水文特性参数和流场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2006年Argo浮标资料分析吕宋海峡以东海域水团季节特性和混合层的月平均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Argo多年季节平均资料与2006年资料,以秋季为例,基于P矢量方法计算该区域流场;同时考虑风生流的影响,将所得结果分别与利用Levitus和高度计资料计算的流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团特性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冬季表层水团与夏秋季比较表现为低温高盐;次表层、中层和深层季节变化不大;混合层深度明显表现为冬季最深、夏季最浅的季节性变化。利用2002—2009年Argo季节平均资料基于P矢量方法能得到地转流场的基本结构,与Levitus资料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除可以反映黑潮,还可以反映一些涡旋结构;利用2006年秋季Argo资料计算流场与高度计资料计算的地转流场比较,其流场结构位置吻合得比较好,但存在流速偏小等不足,这可能与Argo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以及插值误差等有关,但其可以获得流场的三维结构,而利用高度计资料计算只能得到表层流场结构。
何建玲蔡树群
关键词:ARGO水团分析混合层深度吕宋海峡流场
北赤道流分叉点及南海北部环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9年
介绍了北赤道流分叉点、南海北部环流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就黑潮对南海的影响所作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北赤道流分叉点的位置对于北赤道流系水体疏运变化及在黑潮和MC之间水体、热量、盐度输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约在14.6°N上,分叉点位置随深度增加而北移。分叉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在春、夏季向南移动,而在秋、冬季则向北移动。年际变化与ENSO现象相关紧密,在El Ni^no事件NEC分叉纬度处于最北端,在La Ni^no事件处于最南端。对于分叉点位置的定量化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进行研究。季风和黑潮是影响南海北部环流的两种主要因素。南海北部上层流场主要由广东沿岸流、黑潮入侵流套、东沙海流、南海暖流和吕宋海流组成。除海盆、次海盆尺度环流外,受季风、黑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表现出多涡结构。通过近些年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人们对南海中尺度涡的认识大大加深,但要想模拟出风应力形成涡的机制,还需要提高风场和模式的分辨率。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南海流场的垂直结构、以及春-秋季季风转相时期的流场结构等还研究得较少。吕宋海峡水交换是西太平洋对南海影响的主要途径。黑潮在吕宋海峡附近的形变一直是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黑潮入侵有3种观点:(1)认为黑潮经过吕宋海峡形成流套结构,并分离出中尺度涡影响南海流场、水团结构;(2)认为黑潮有一直接分支分离出来进入南海形成黑潮分支;(3)认为吕宋海峡水交换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西太平洋对南海的水团输送另有机制。北赤道流分叉点在对黑潮的水体、热量、盐度输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潮对南海北部环流的影响可能与NEC的分叉点位置有关,但目前对NEC的分叉点位置与南海北部环流相关性的研�
何映晖蔡树群王盛安
关键词:北赤道流南海环流黑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