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建设项目

作品数:138 被引量:772H指数:14
相关作者:伍建榕韩长志刘丽熊忠平马焕成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6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2篇农业科学
  • 34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病原
  • 11篇生物学特性
  • 10篇植物
  • 9篇生活史
  • 9篇生物学
  • 9篇小蜂
  • 9篇菌根
  • 7篇榕小蜂
  • 7篇干热
  • 7篇干热河谷
  • 7篇传粉
  • 6篇虫害
  • 6篇传粉榕小蜂
  • 5篇炭疽
  • 5篇炭疽菌
  • 5篇活性
  • 5篇病原菌
  • 4篇信号肽
  • 4篇亚细胞
  • 4篇亚细胞定位

机构

  • 12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6篇西南林学院
  • 14篇国家林业局
  • 12篇云南省森林灾...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新余学院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腾冲县林业局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4篇伍建榕
  • 18篇韩长志
  • 14篇刘丽
  • 13篇李巧
  • 12篇熊忠平
  • 12篇傅本重
  • 12篇马焕成
  • 11篇潘涌智
  • 10篇李宗波
  • 10篇王芳
  • 9篇杨大荣
  • 9篇卢志兴
  • 7篇张俊忠
  • 7篇朱家颖
  • 7篇刘建宏
  • 6篇张威
  • 6篇杨培
  • 6篇周汝良
  • 6篇高仲亮
  • 6篇李永和

传媒

  • 9篇中国森林病虫
  • 7篇北方园艺
  • 7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西南林学院学...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西北林学院学...
  • 5篇西部林业科学
  • 4篇河南农业科学
  • 4篇广东农业科学
  • 4篇四川动物
  • 4篇福建林业科技
  • 4篇2012年中...
  • 3篇生物技术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昆虫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8篇2016
  • 11篇2015
  • 23篇2014
  • 21篇2013
  • 27篇2012
  • 28篇2011
  • 31篇2010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三台乡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积极发展核桃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大姚县三台乡作为重要的核桃生产之乡,其产业发展对于其它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现以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统计年鉴、网络资源以及调研访谈等数据,明确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生产过程缺乏技术管理、销售渠道不通畅、深加工企业规模小等问题,并从政府、品牌、科技等方面提出了核桃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
李娅韩长志
关键词:核桃产业
计划烧除对森林碳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计划烧除释放大量CO2,对森林碳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计划烧除对种子、叶子、树种、森林群落演替的作用和影响,肯定计划烧除,特别是低强度的计划烧除可以促进森林碳的吸收和固定,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并估算计划烧除CO2释放量以及火烧后林下植物恢复碳汇量。同时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提出加强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吸收的措施和建议。
高仲亮周汝良王军国杨建明瞿海斌
关键词:计划烧除
适应西南特色的《森林病理学》青年教师培养被引量:1
2014年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院校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而教师在岗培养正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最基础的战略性举措。《森林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体系中约有50%左右的实验和实习内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学生学好《森林病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极其重要,很大程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合,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伍建榕刘丽张东华傅本重韩长志张俊忠王芳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青年教师培养
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佩妃延腹榕小蜂是一种与鸡嗉子传粉榕小蜂同步寄生于接收期榕果的非传粉专性寄生蜂。为探索佩妃延腹榕小蜂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长775.50μm±38.39μm,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构成。触角上共发现5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多孔板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和多孔板形感器是其主要感器,前者集中分布于鞭节的第4~第8鞭小节,后者分布于第4~第11鞭小节。结合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对各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赵健张媛李宗波杨大荣
关键词:雌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基于Maxent模型的细梢小卷蛾云南潜在分布区预测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连续2 a对滇东北177块样地的实地调查数据,结合当地海拔、气温及降雨等环境因子,通过Maxent模型预测了细梢小卷蛾的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细梢小卷蛾在滇东北、滇西北具有广泛的适生区。ROC评价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细梢小卷蛾潜在分布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分别为0.998和0.997,达到了极高的精度。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刀切法检验表明,海拔在决定细梢小卷蛾的潜在分布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勤文李永和刘建宏杨松马明友佘光辉
关键词:潜在分布区
苏铁珊瑚根结构及其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目的]苏铁类是现存最原始的裸子植物类群,被认为是活化石.探究苏铁珊瑚根结构及其内生菌与苏铁类根的共生关系,有助于为资源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促进苏铁的快速生长及繁育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苏铁珊瑚根进行显微结...
曹妍伍建榕
关键词:内生放线菌
滇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duclouxiana Roques & Pan的潜在分布区预测被引量:6
2011年
了解滇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对于科学评估其危害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该物种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GARP模型预测了滇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在选出的10个最优模型中,216.6
刘建宏熊小真潘涌智张洁熊忠平邓中坚
关键词:滇柏GARP潜在分布区
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调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根及根际周围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分布状况,为筛选对干热河谷木棉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AM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湿筛沉淀法,从云南干热河谷的元阳、元江、东川、元谋、宾川和怒江6个地区的木棉须根及其所带土壤中分离AMF孢子,在体视镜下观察记录孢子的颜色、大小、连孢菌丝的特征、孢子果形态等;在此基础上,用微吸管挑取孢子置于载玻片上,加浮载剂(蒸馏水、乳酸、乳酸甘油、Melzer’s试剂)在Nikon显微镜下观察,对孢子颜色、大小,孢壁颜色、类型、厚度等指标进行鉴定。【结果】从云南干热河谷6个地区的野生及人工栽培的木棉中,共分离鉴定出AMF 3属6种,分别为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何氏球囊霉Glomus hoi、缩球囊霉Funneliformis constrictum、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和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AMF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和不同栽培环境下的分布规律不同,旱季较少,雨季较多;野生环境中多,人工栽培环境少。【结论】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幼套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较其他AMF出现频率更高,孢子数量较多,初步认为这2种是该区域木棉科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种。
伍建榕汪洋赵春燕陆青华高柱王芳马焕成
关键词:木棉科丛枝菌根真菌干热河谷
钢结构防火涂料对华山松树干保护作用初步研究
2015年
对4株中等径级华山松(Pinus armandii)树木涂敷钢结构防火涂料,在4株试验树木和1株对比树木共取得39个不同规格的试件。对试件进行不同油量情况下的直接燃烧试验,并计算韧皮部死亡率。结果表明,钢结构防火涂料对华山松树干韧皮部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李眉慧崔飞关品高王秋华夏小强李世友
关键词:华山松树干
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雌性触角的结构、感器及其适生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钝叶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sp.、杨氏金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的触角,对这三种小蜂的触角结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三者触角及感器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探讨其适生意义。结果发现,三种榕小蜂触角均为膝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但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索节第1亚节衍生出一脊骨突。触角上共着生9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I型和Ⅱ型、刺形感器、长形和圆形板形感器、栓锥形乳突形感器、锥形感器I型和Ⅱ型、角锥形感器,圆形板形感器和角锥形感器仅分布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上。Lipothymus sp.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和杨氏金小蜂,但三种榕小蜂触角上的化学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模式间没有明显不同,表明非传粉榕小蜂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 sp.化学信息感知方面已趋同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钝叶榕三种进果榕小蜂的特异性行为和寄主选择机制。
李宗波杨培杨大荣
关键词:钝叶榕传粉榕小蜂感器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