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4133)
- 作品数:4 被引量:50H指数:4
- 相关作者:袁天凤邱道持谢德体魏朝富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内江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GIS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与检验被引量:13
- 2007年
-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包括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指数模型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对象为2003年末39个区县更新调查的耕地,总面积2347627.48hm2,通过各区县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共获取142319个评价单元。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以实现指标区之间和标准耕作制度间指数的可比性。就光温/气候潜力指数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体现了指标区间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平均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极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数的可比性。
- 袁天凤邱道持黄家林谢德体罗卓
- 关键词: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GIS
- 重庆市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被引量:7
- 2008年
- 围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这一主题,以重庆市为实证,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和分区比较法,探讨了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耕地质量数据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获得39个区县平均耕地质量等级;经济指标选用2004—2005年统计数据,包括39个区县粮食播面单产、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非都市区区县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较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性,都市区相关性相对较低;②耕地质量分布具产出经济效应和格局经济效应,即通过粮食作物单产的高低和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共同发挥经济效应;③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县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构成经济区位和经济集聚的自然基础。
- 袁天凤邱道持
- 关键词:耕地质量经济发展
-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重庆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探讨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测算重庆市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依据耕地生产能力测算方法,测算重庆市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通过研究自然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能力的差异,确定重庆市耕地生产潜能。该研究可为土壤培肥、土地开发整理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 胡渝清刘燕红黄川林
-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
- 农用地分等中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探讨被引量:22
- 2007年
- 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综合反映区域间气候因子差异性,是农用地分等指数横向可比的关键。①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具有条件性,国家提供的光温潜力指数与重庆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不同两熟标准耕作制度间作物生育期存在重叠长短差异,导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②尝试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进行改进,β系数采用同能量标准粮折算与光温潜力匹配;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以调整作物间光温潜力偏差和协调不同耕作制度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③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改进的算法获得5种作物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99、1.04、0.23、1.66,γ系数为1、1.11、0.90、0.86、1.05;用改进的算法与《农用地分等规程》算法分别计算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有效实现了4个2级区水田和旱地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有机整合了各作物光温潜力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的贡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 袁天凤张孝成邱道持魏朝富谢德体
- 关键词:农用地光温Β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