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44119750)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44119750)
- 作品数:8 被引量:124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德昌刘绍泽马丽琼王虑李文放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侵袭性真菌感染137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为IFI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ICU重症患者并发IFI 137例,男性9l例,女性46例。年龄在17至82岁;其中白色念珠菌65例,光滑球念珠菌36例,热带念珠菌28例,平滑念珠菌5例,克柔氏念珠菌2例,青霉菌1例。患者于人院3 d后即进行痰、尿、血和能采集的其他体液、引流物及分泌物的培养,每3 d采集、培养一次。结果137例IFI患者中并发出血42例;53例患者胸腹部、四肢出现念珠菌疹;49例并发器官功能损害;肺部影像学检查以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为其特征。病原菌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生念珠菌疹的比例较高;光滑球念珠菌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热带念珠菌常可致器官水平出血:结论念珠菌引起IFI的常见临床特征包括:器官水平出血、念珠菌疹、脏器功能损害,以及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性病变等。
- 陈德昌赵良杨兴易林兆奋许永华郭昌星
- 关键词:真菌出血器官功能障碍
-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ICU院内获得性感染92例,根据细菌检测结果分别采用二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于抗生素治疗前和治疗后3、7天进行细菌学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7天和14天行大便球杆菌比例和念珠菌的检测。结果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患者肠道球杆菌比例增高,并随应用时间的延长,球杆菌比例呈进行性升高,治疗后7天与治疗后3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并在粪便内检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组在治疗7天后即可出现IFI,14天后IFI发生率增加,且维持原方案治疗者肠道菌群紊乱加重(P<0.001),真菌感染发生率高于降阶梯治疗者。结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造成肠道菌群紊乱,IFI发生率增高,需合理调整抗生素方案以控制IFI的发生率。
- 王虑刘绍泽王胜云李文放陈德昌
-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念珠菌
- 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选择作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三代头孢、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影响。方法91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未治疗组、烫伤头孢曲松3日组及9日组、烫伤亚安培南3日组及9日组、脓毒症未治疗组、脓毒症头孢曲松治疗3日组及9日组、脓毒症亚安培南3日组及9日组。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分两次给予内毒素(共20mg/kg)进行"二次打击"。"二次打击"24h后分别给予头孢曲松、亚安培南腹腔注射治疗,在相应时相点分别取大肠内容物行肠道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大鼠肠道原优势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头孢曲松选择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选择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并有诱导耐药倾向。结论三代头孢、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可使定植于肠道的生态菌群数量锐减,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成为优势菌群,造成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
- 刘绍泽陈德昌马丽琼
- 关键词:头孢曲松肠杆菌科脓毒症微生态环境
- 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56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组和脓毒症组。于大鼠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后24h,间隔12h分两次腹腔注射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制备脓毒症模型。分别于烫伤及“二次打击”后24h,间隔12h分两次腹腔注射头孢曲松进行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3d和9d活杀8只大鼠,取胃窦、小肠、结肠内容物及结肠黏膜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单纯烫伤对结肠内容物杆菌数量和种类无明显影响,“二次打击”后,杆菌数升高上千倍(P〈0.01),应用头孢曲松治疗后大鼠结肠内容物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均〈0.01),小肠内容物肠杆菌亦有类似变化,而胃内容物肠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经烫伤及“二次打击”后肠道杆菌数量显著增加,球/杆比值负值增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多,球/杆比值严重倒置;厌氧菌数量亦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广谱抗生素使定植于肠道的厌氧菌和肠杆菌数量锐减,使肠球菌、耐药菌选择为优势菌群成为可能,造成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
- 马丽琼陈德昌刘绍泽
-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脓毒症微生态环境
-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移位的影响被引量:6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毒素移位的防治作用。方法104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各32只,后3组又分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3、9d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分两次腹腔注射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烫伤组和脓毒症组分别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内毒素打击24h后腹腔注射头孢曲松120mg/kg,间隔12h,分两次给予,大黄组内毒素打击后24h在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的同时予以大黄50mg/kg灌胃,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9d取大肠内容物及肝脏、肺脏、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烫伤大鼠头孢曲松治疗前大肠内容物肠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显著[(5.86±0.62)10gcfu/g比(5.52±0.41)logcfu/g3;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杆菌数量[(8.96±0.73)10gcfu/g]明显增加(P〈0.01),应用头孢曲松治疗后3d、9d肠杆菌数量[(4.43±0.64)logcfu/g,(5.82±0.99)logcfu/g]明显减少(P均〈0.01),大肠杆菌减少或消失,代之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优势菌群;大黄组肠杆菌数量C(8.24±1.32)logc{u/g3下降不显著,且大肠杆菌比例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等数量减少。大黄在烫伤脓毒症早期能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率(1d移位率40.62%比6.25%,P〈0.05)。结论大黄对创伤、脓毒症大鼠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减弱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同时在脓毒症早期能抑制肠道细菌的移位。
- 陈德昌马丽琼刘绍泽
- 关键词:细菌细菌移位肠道
-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方法56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罗氏芬治疗前组(单纯烫伤组)、烫伤罗氏芬治疗3d和9d组,脓毒症罗氏芬治疗前组(单纯脓毒症组)、脓毒症罗氏芬治疗3d和9d组。采用大鼠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于烫伤后24h内腹腔给予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二次打击”24h后给予罗氏芬治疗,分别取胃、小肠、大肠内容物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应用罗氏芬治疗后大鼠胃肠内容物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球/杆菌比严重倒置;正常对照组胃肠内容物中肠杆菌均为大肠杆菌,烫伤、脓毒症后出现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应用罗氏芬治疗后大肠杆菌减少或消失,代之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和其他杆菌等并存的肠道菌群。结论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了肠道定植抗力,使条件致病菌、病原菌成为优势菌群,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和抗生素相关性肠源性疾病的发生。
- 马丽琼陈德昌刘绍泽
-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态环境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分析(附137例临床报告)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6月并发IFI的ICU重症患者137例,男性91例,女性46例,年龄17~82岁。其中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65例,光滑球念珠菌感染36例,热带念珠菌感染28例,平滑念珠菌感染5例,克柔念珠菌感染2例,青霉菌感染1例。患者在入院后3天进行痰、尿、血和能采集的其他体液、引流物及分泌物的培养,每3天采集、培养1次。结果137例IFI患者中并发出血42例(30.66%),出现念珠菌疹53例(38.69%),并发器官功能损害49例(35.77%)。肺部影像学表现以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为特征。137例患者初治均应用氟康唑,其中64例治愈,治愈率46.72%。6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治疗,39例治愈,治愈率63.39%;11例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6例治愈,治愈率54.55%。137例患者中28例死亡,死亡率为20.4%。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常可引起器官水平出血、念珠菌疹、脏器功能损害、累及肺尖的炎性渗出性病变,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脂质体对其仍有较高疗效。
- 张红金陈德昌朱浩刚
- 关键词:真菌病出血器官功能障碍氟康唑
- 三代头孢、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肠道内肠球菌影响的机制探讨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三代头孢、碳青酶烯类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肠球菌的影响。方法91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未治疗组、烫伤头孢曲松3日组及9日组、烫伤亚胺培南3日组及9日组、脓毒症未治疗组、脓毒症头孢曲松3日组及9日组、脓毒症亚胺培南3日组及9日组。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分两次给予内毒素(共20mg/kg)进行"二次打击"。"二次打击"24h后分别给予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腹腔注射治疗,在相应时相点分别取大肠内容物行肠球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经内毒素"二次打击"的脓毒症大鼠肠道肠球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烫伤未治疗组显著增多(P<0.01),并以原优势菌——粪肠球菌增多为主;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大鼠肠道肠球菌数量进一步增多,且屎肠球菌的增长超过了粪肠球菌而成为肠道优势菌群。结论广谱抗生素使定植于肠道的正常益生菌被大量杀灭,屎肠球菌成为优势菌群,从而造成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
- 刘绍泽陈德昌马丽琼
- 关键词: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肠球菌属微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