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ST08)

作品数:7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黄良民李开枝尹健强陈清潮张建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群落
  • 3篇南沙群岛
  • 2篇群岛
  • 2篇群落结构
  • 2篇陆架
  • 2篇陆架区
  • 2篇南海西北部
  • 2篇南沙群岛海区
  • 2篇季风
  • 2篇海区
  • 2篇浮游
  • 2篇浮游动物
  • 1篇度分布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流
  • 1篇植物
  • 1篇中华哲水蚤
  • 1篇珊瑚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7篇尹健强
  • 7篇李开枝
  • 7篇黄良民
  • 3篇陈清潮
  • 2篇张建林
  • 2篇张谷贤
  • 2篇林强
  • 1篇李超伦
  • 1篇宋星宇
  • 1篇罗琳
  • 1篇熊兰兰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根据2007年底至2008年初珠江河口咸潮入侵期间大潮和小潮的两次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鉴定浮游植物76种,包括38种硅藻、18种绿藻、14种甲藻、4种蓝藻和2种裸藻。浮游植物种数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一般从河口上段至下段种数减少;大潮时浮游植物的种数低于小潮时,并且各水层之间浮游植物种数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以淡水硅藻为主,如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ngustissim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河口上段的站优势种突出,密度分布不均匀,均匀度值比较低。大潮和小潮期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3.80×104个.L-1和62.21×104个.L-1,变化范围为(1.48-290.41)×104个.L-1和(1.52-283.62)×104个.L-1;二者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河口上段至下段呈递减的格局;硅藻类的细胞密度占明显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受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性。
李开枝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罗琳
关键词:浮游植物咸潮珠江河口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住筒虫属(Fritillaria)的种类描述及其丰度分布被引量:3
2010年
住筒虫是浮游被囊动物的一类,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有尾纲、住筒虫科、住筒虫属,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占重要位置。根据南海西北部陆架区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3个航次各82个站的浮游动物拖网(网目孔径169μm)调查资料,共鉴定到8种住筒虫:Fritillariaaberrens,F.abjornseni,F.formica,F.haplostoma,F.megachile,F.pacifica,F.pellucida,F.tenella,其中F.aberrens、F.abjornseni和F.pacifica为南海新纪录。对它们进行了形态描述,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丰度分布特征。夏季出现住筒虫8种,平均丰度为(2.62±4.68)个/m3;冬季3种,春季4种,平均丰度分别为(0.23±0.52)和(1.72±5.43)个/m3。F.formica是丰度最高的一种,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分别占总丰度的43.88%,80.18%和84.29%;其次是F.pellucida和F.haplostoma;以上三种分布广,丰度较高。与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冷涡现象对种类向沿岸推移及其丰度增加有一定的助长作用。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陈清潮林强
关键词:丰度
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2
2006年
根据1997年11月、1999年4月和7月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群落结构.已鉴定出浮游动物244种和浮游幼虫8个类群,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是端足类、介形类、水母类.1997年11月和1999年7月浮游动物的总种数分别为201种和198种,季节变化不大.浮游动物的种数呈外海高近岸低的分布趋势.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航次平均每站种数为62和61种,大于1999年7月航次的56种,主要与季风漂流引起的外海水或沿岸水推移的影响有关.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大洋性生物群落,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水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暖水近岸生态类群和广盐暖水生态类群。每个航次的优势种由5-7个种类所组成,优势种的季节更替规律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有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达氏筛哲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i)、瘦乳点水蚤(Pleuromamma gracilis)、海胆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 larva)等.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总密度差异不大,分别为31,32和28 mg·m-3及31,39和35 ind·m-3.桡足类的数量居首位,其次为毛颚类.南沙群岛海区浮游动物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这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南沙群岛海区相当稳定的温度动力环境条件是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尹健强陈清潮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
关键词:南沙群岛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海流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沿岸流和上升流对中华哲水蚤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中华哲水蚤的水平、季节和昼夜垂直分布以及与季风、海流和温度的关系。中华哲水蚤丰度季节变化显著,整个调查海域春季的平均达(22.30±77.78)个/m3,夏季的降低,平均为(13.74±45.10)个/m3,秋季消失,冬季调查期间仍未出现。中华哲水蚤的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显著,将调查海域划分为粤西近海、琼东近海、粤西-琼东外海三个亚区,在粤西近海亚区春、夏季中华哲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15.63±145.93),(68.12±84.00)个/m3,远高于另外两个亚区。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中华哲水蚤没有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呈底层分布,以躲避表层高温的伤害。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是中华哲水蚤的季节分布区,冬春季东北季风期间由广东沿岸流从东海沿岸携带而来,出现的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夏季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近海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成为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秋季季风转换时期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中华哲水蚤因耐受不了高温(>27℃)死亡而消失。因此,中华哲水蚤对东北季风时期的沿岸流和西南季风时期的上升流均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练树民李超伦张建林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季风
南沙群岛珊瑚礁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被引量:20
2011年
珊瑚礁是地球上已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了深入分析珊瑚礁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2004年5月5–15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布设10个大面站(澙湖、礁坪各5个)和1个连续站(位于礁坪),使用网目孔径分别为169μm和505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采样。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种类96种和幼虫17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最多,达65种,其次是幼虫;浮游动物数量丰富,根据169μm网具样品的数据,平均丰度高达926.0±1,155.8 inds./m3,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被囊类和幼虫,优势种为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orsinii)、珍妮纺锤水蚤(Acartia shuzheni)、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梭形住囊虫(O.fusifornis)和腹足类面盘幼虫(Gastropoda veliger);渚碧礁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相当显著,澙湖区形成与礁坪区不同的群落,前者种类多、丰度高、优势种突出、均匀度低,而后者则完全相反,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化是由珊瑚礁礁盘的空间异质性所造成。浮游动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出现的种数和平均丰度分别是日间的4.6和46.2倍。浮游动物群落以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占多数,它们来源于礁外海水,有的也属于礁栖类型。在珊瑚礁中,中小型浮游动物无论在种类还是丰度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熊兰兰
关键词:珊瑚礁浮游动物
南沙群岛海区上层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林强尹健强黄良民张谷贤李开枝
关键词:毛颚类南沙群岛季风
浮游被囊动物的分类及其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被囊动物(Tunicata)是一类低等脊索动物,包括3个纲:有尾纲、海樽纲和海鞘纲;全部生活在海洋里,其中有尾纲和海樽纲营浮游生活。综述了国内外浮游被囊动物分类和生态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综述介绍了有尾纲和海樽纲的分类依据、研究现状、趋势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浮游被囊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重要的浮游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变化受物理和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一方面大量摄食浮游细菌和微小浮游植物,另一方面被一些经济动物摄食,因此在海洋食物链的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占有重要位置。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陈清潮宋星宇
关键词:被囊动物生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