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78502)
- 作品数:6 被引量:94H指数:5
- 相关作者:罗运利孙湘君俞永强陈怀成徐兆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及其对应的海气耦合模式,分别采用现代、6和14 Ma以前的海底地形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澳大利亚北移对热带海洋环流特别是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的作用.使用现代气候强迫的单独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尼海道关闭可以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增加,热带印度洋变冷;并且可以引起通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海水来源的变化,即在14 Ma以前流入印度洋的水主要来自南赤道流,而在现代则主要来自北赤道流.海气耦合模式的结果在定性上与单独海洋模式结果基本一致.
- 俞永强周祖翼张学洪
-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古海洋
- 中国第四纪深海孢粉研究进展被引量:26
- 2003年
- 简述了中国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端至今短短十几年中的研究进展,在这10余年中深海孢粉学成果主要出自南海和东海.中国所申请和主持的大洋钻探(ODP)184航次为南海深海孢粉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材料.到目前为止已有数个三四万年至百万年不等的孢粉成果,东海的冲绳海槽也有一二万年的记录.深海沉积有较好的连续性,沉积速率高,加以比较详细的同位素测年,因此这些孢粉记录都有很好的分辨率,为孢粉源区(中国大陆南部及日本等地)提供时间分辨率为百年至千余年不等的万年至百万年的植被、环境及季风演化的历史.频谱分析发现植被演化也具有地球轨道尺度(100,41,23和±10 ka)及亚轨道尺度(Heinrich及Dansgaard/Oscheger事件)的周期变化.交叉频谱分析还发现百万年以来南海北部植被演化的主要框架是受北半球冰量变化控制的.冲绳海槽近20 ka以来孢粉记录显示海洋环境变化滞后于周边陆地植被,其原因可能是大洋中温盐环流传送时间差引起的.由此可以看到深海孢粉研究在海陆对比中的桥梁作用.
- 孙湘君罗运利陈怀成
- 关键词:第四纪
- 3.0~2.0 MaB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0
- 2005年
- 为了探索和揭示2.5 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 m(3.0~2.0 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 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 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 MaBP相比,2.6~2.0 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 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 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 MaBP存在0.1 Ma(偏心率)和46.9 ka(斜率)的周期.
- 袁金红罗运利徐兆良孙湘君
- 关键词:ODP1143站南海南部
- FGCM-1.0耦合模式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模拟被引量:4
- 2005年
- 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新近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已积分300a的结果中40a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温的气候变率特征,并对气候变率中存在的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进行了重点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模拟出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SS TA)气候变化的整体一致性和偶极性的特征,可以模拟出IOD出现的不规则年际变化特点;模拟的IOD表现为1至5a周期变化,其中具有统计性检验的周期集中在1至3a之间;模拟的IOD存在季节位相锁定,其主要发生在8至10月份,在10至12月份发展到盛期;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IOD期间热带印度洋东西相反的海面高度距平分布以及表层洋流距平的分布;该模式能够再现IOD期间海表面风应力异常和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基本分布特征。但FGCM-1.0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热带印度洋SSTA整体一致性变化的模拟偏弱,对SSTA的偶极性变化模拟偏强; 模式模拟的IOD的发生和发展要滞后观测约2至3个月。
- 李东辉俞永强刘海龙谭言科王学忠
-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风应力异常
- 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被引量:10
- 2003年
- 为了研究倒数第二次冰期旋回(氧同位素6/5期)中的环境变迁,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4站(20°3 18′N、17°25 14′E,水深2037m)总共385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530a/样。孢粉谱的主要特征是松属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百分含量交替占优势,并且大致和冰期旋回对应:间冰期时松属花粉占优势,冰期时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详细的对比表明,在氧同位素6/5期的冰期—间冰期过渡阶段,孢粉组合的变化要早于氧同位素记录指示的冰盖体积的变化,表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早于冰盖后退。还讨论了孢粉组合变化对轨道和亚轨道旋回以及季风变化的响应。
- 罗运利孙湘君
- 关键词:冰期旋回大洋钻探季风变化
- 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被引量:36
- 2001年
- ODP1144孔顶部225m柱状样的孢粉资料揭示近280 ka (即氧同位素8期(MIS8))以来, 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演化历史. 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属为主, 与该区现在情况相似. 而冰期孢粉组合中则出现大量草本植物, 如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 这说明冰期时由于海退引起海平面下降使大陆架出水成陆. 出露的大陆架上覆盖着以草原为主的植被. 从草本植物花粉与松属花粉两者含量之比可以推断在MIS5期以前大陆架出露的面积小, 而MIS4期以来冰期时大陆架大面积出露, 末次冰盛期达到高峰. MIS5期前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这种变化, 可以从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加以解释. 冰期时大陆架上生长的草原植被的组成也有显著变化, MIS8期以禾本科为主, 而后, 蒿属比例不断增加, 末次冰盛期时在草原植被中占了优势, 植被的这种变化是对不断变干冷气候的响应.
- 孙湘君罗运利
- 关键词:冰期大陆架孢粉古海洋学松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