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ZZ-2008-04)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建平谭春萍刘俊峰米睿张廷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1篇雪山
  • 1篇玉龙雪山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经济系...
  • 1篇适应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南部
  • 1篇经济系
  • 1篇经济系统
  • 1篇冰冻圈
  • 1篇脆弱性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杨建平
  • 3篇谭春萍
  • 2篇刘俊峰
  • 1篇米睿
  • 1篇王世金
  • 1篇韩春坛
  • 1篇张廷军
  • 1篇杨岁桥

传媒

  • 4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评估方法被引量:14
2010年
基于脆弱性研究文献,从脆弱性概念、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脆弱性评估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开展脆弱性评估时应注意的系统、关注特征、灾害、尺度与时间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区域尺度脆弱性评估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介绍了脆弱性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和适用性.探讨了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评估内容、评估尺度和评估方法.
杨建平张廷军
关键词:脆弱性
1971-2007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7
2010年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91-2007年气候变暖加速,升温率达到0.76℃.(10a)-1,1997年后升温尤为迅速,升温率达1.14℃.(10a)-1.变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冬季增暖尤为显著,1971-2007年升温率为0.41℃.(10a)-1,1991-2007年快速上升为1.4℃.(10a)-1.变暖速率具有从东向西的增加趋势;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降水量变化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东部地区总体呈增加趋势.随海拔和地形升高,年降水量有从东向西的减少趋势;3)综合而言,37 a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组合特征,但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变暖变湿,西部地区在变暖变干.
谭春萍杨建平米睿
关键词:气候变化
生态-经济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1
2012年
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基于关联性、全面性与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特点与主要影响,从生态、水资源、经济与社会系统4个方面遴选了20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指数模型,对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就子系统而言,1980-2008年除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呈下降态势外,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总量减少是水资源系统适应能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综合适应能力增强,经济系统对综合适应能力的贡献达到37%,居首位,其次为社会系统,为29%.旅游业发展驱动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实力增强,交通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增加共同助推了该地区综合适应能力的提升.
杨岁桥杨建平王世金谭春萍刘俊峰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玉龙雪山
我国喜马拉雅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需求调查与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潜在关键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该地区冰川消融,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将对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对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水电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牧业和林业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地在适应冰川消融方面的迫切需求,社会经济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以位于珠峰北坡朋曲河流域的定日县为典型区,探讨了在该县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问题.当地应首先加强气候防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目前强降水增加引发的山洪、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冰川洪水和泥石流危害、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干旱;开展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能源多样化建设,既可加快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加强各级岗位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其防御和应对能力.
杨建平谭春萍刘俊峰韩春坛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