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703)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邓小燕刘肖康红艳刘明赵萍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小管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介导
  • 2篇出芽
  • 1篇动脉
  • 1篇旋动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生理意义
  • 1篇主动脉
  • 1篇小管形成
  • 1篇力传感器
  • 1篇流态
  • 1篇复合结构
  • 1篇感器
  • 1篇NUMERI...
  • 1篇ATHERO...
  • 1篇CAROTI...

机构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2篇刘肖
  • 2篇邓小燕
  • 1篇赵萍
  • 1篇刘明
  • 1篇康红艳

传媒

  • 3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Acta M...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层流剪应力抑制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流体剪切力是由于血液流动摩擦产生的,内皮细胞可以感应剪切力并根据力的不同调节自身形状和功能,以及病生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近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中至少有350种基因受剪切力调节,其中大部分与血管新生有关。血管新生是指在已有血管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在出生后的脏器生长中同样重要,不正常或不成熟的血管新生与多达70余种病变有关。许多证据表明血管新生与流体剪切力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但剪切力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在过去,因其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生成,剪切力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血管新生的因素。但近来的体外研究报道剪切力会抑制内皮细胞出芽和入侵三维胶原,这两项功能在血管生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模拟生理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究剪切力在血管新生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向接种于Matrigel胶原上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载剪切力,并观察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的过程。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是研究血管新生的经典实验之一,主要用于研究血管新生中内皮细胞分化这一过程。整个过程根据基底膜成分的不同,一般持续4~24 h。小管形成实验常用四种变量评估,平均小管长度、小管数量、小管面积和分支点数量。本研究中,采用平均小管长度作为评估指标,因其最易准确测量。结果内皮细胞单层以15 dyn/cm2剪切4 h后,固定细胞并统计小管长度。结果发现层流组的平均小管长度小于静息对照组,表明层流剪切力抑制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结论应用自主设计的新型流动腔,可以直接对接种于Matrigel胶原上的内皮细胞加载剪切力,使其更接近体内生理环境。研究结果显示剪切环境下的平均小管长度低于静止环境下,说明生理环境下层流剪切力
赵萍刘肖邓小燕
关键词:内皮细胞MATRIGEL小管形成
糖萼介导的力传导对内皮细胞在三维胶原基质中出芽的影响
2013年
血管内皮细胞对流动剪切力的响应在循环系统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流动剪切力还在内皮细胞出芽和血管新生中扮演重要角色[1]。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顶膜的一层绒毛状多糖蛋白复合结构,有证据表明,糖萼参与了内皮细胞对剪切力的传输和转导[2]。我们推测,糖萼的介导可能也参与了内皮细胞出芽和血管新生的调控。为验证这一科学猜测。
赵萍刘肖邓小燕
关键词:内皮细胞复合结构小管力传感器
糖萼介导的力传导对内皮细胞在三维胶原基质中出芽的影响
<正>血管内皮细胞对流动剪切力的响应在循环系统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流动剪切力还在内皮细胞出芽和血管新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顶膜的一层绒毛状多糖蛋白复合结构,有证据表明,糖萼参与了内皮细胞对剪切力的...
赵萍刘肖邓小燕
文献传递
主动脉处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及其生理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主动脉结构复杂成三维螺旋状,在心脏收缩期该处流动成旋动流态。这种旋动流态也许有着积极的生理意义,能够通过抑制湍流、促进物质传输,从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引起主动脉处的旋动流主要是左心室收缩的扭曲运动、主动脉的三维空间几何构型、主动脉处的脉动流特征以及主动脉的运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近年来,研究者们以期将旋动流原理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心血管介入器械的设计中。本文就主动脉处的旋动流态观察、其生理意义、引起该旋动流态的原因、及旋动流在临床器械设计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刘明刘肖康红艳邓小燕
关键词:流态主动脉血流动力学
Plaque components affect wall stress in stented human carotid artery: A numerical study
2016年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presents challenges of in-stent restenosis and late thrombosis, which are caused primarily by alterations in the mechan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rtery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The present study constructed patient-specific carotid arterial bifurcation models with lipid pools and calcified components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e numer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multicomponent plaques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von Mises stresses (VMSs) in the patient-specific models after sten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a stent was deployed, the large soft lipid pool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ushioned the host artery and reduced the stress within the arterial wall; however, this resulted in a sharp increase of VMS in the fibrous cap. When compared with the lipid pool, the presence of the calcified components led to slightly increased stresses on the luminal surface. However, when a calcification was located close to the luminal surface of the host artery and the stenosis, the local VMS was elevated. Overall, compared with calcified components, large lipid pools severely damaged the host artery after stenting. Furthermore, damage due to the calcified component may depend on location.
Zhen-Min FanXiao LiuCheng-Fei DuAn-Qiang SunNan ZhangZhan-Ming FanYu-Bo FanXiao-Yan Deng
关键词:ATHEROSCLEROSISRESTENOS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