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10)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孙丽娜陈苏孙铁珩周启星孙维科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大学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污染
  • 1篇底泥
  • 1篇地累积指数
  • 1篇植物有效性
  • 1篇生态毒性
  • 1篇施用
  • 1篇酸酶
  • 1篇条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酶
  • 1篇吐纳麝香
  • 1篇尿素
  • 1篇尿素施用
  • 1篇铅污染
  • 1篇铅污染土壤
  • 1篇种子
  • 1篇种子发芽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污染

机构

  • 4篇沈阳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孙铁珩
  • 4篇陈苏
  • 4篇孙丽娜
  • 1篇周启星
  • 1篇杨雪莲
  • 1篇娄阳
  • 1篇孙维科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人工合成麝香对小麦种子发芽的生态毒性被引量:13
2011年
采用土培实验,研究了佳乐麝香(HHCB)和吐纳麝香(AHTN)对小麦种子发芽的生态毒性,测定了这2种人工合成麝香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根伸长抑制率和芽伸长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这2种人工合成麝香浓度之间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低剂量条件下(佳乐麝香≤150 mg.kg-1,吐纳麝香≤200 mg.kg-1),对小麦发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佳乐麝香和吐纳麝香处理下小麦的发芽率分别为77.78%~95.56%和84.44%~97.78%.小麦的根伸长抑制率(或芽伸长抑制率)与2种人工合成麝香的浓度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利用线性模型计算得出的佳乐麝香和吐纳麝香对小麦芽长的EC50分别为155.84 mg.kg-1和290.58 mg.kg-1,对小麦根伸长的EC50分别为215.66 mg.kg-1和323.10 mg.kg-1.2种人工合成麝香对小麦敏感部位的EC50值表明佳乐麝香对小麦的毒性要强于吐纳麝香.
陈苏孙丽娜孙铁珩晁雷孙维科娄阳
关键词:佳乐麝香吐纳麝香小麦生态毒性
施用尿素对土壤中Cd、Pb形态分布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镉(25mg·kg-1)、铅(1000mg·kg-1)单一污染及其复合污染的土壤中,施用不同剂量尿素(0、100、200、400、800mg·kg-1)对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镉、铅形态、小麦植物体镉、铅浓度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增加尿素施用水平显著提高了小麦不同部位镉、铅浓度,尿素施用促进小麦对镉、铅的吸收与其对土壤中镉、铅形态分布的影响紧密相关,尿素施用引起土壤pH下降,提高土壤中交换态镉、铅含量,而交换态是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这是尿素施用提高镉、铅植物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与单一污染相比,镉、铅复合污染抑制了小麦对铅的吸收,但促进了小麦对镉的吸收。
陈苏孙丽娜孙铁珩晁雷
关键词:尿素施用植物有效性
条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辽河典型支流—条子河的底泥污染状况。[方法]沿条子河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5个断面,分别采集水样以及柱状底泥样品,对河水水质情况、条子河底泥含水率、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底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柱状底泥样品由上层至下层,含水率逐渐降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在4%~10%范围内,Cu含量在14.07~68.66mg/kg范围内波动,Cd含量在0.01~1.05 mg/kg范围内,Cr含量范围是21.55~78.10 mg/kg,Zn是61.1~2 602.0 mg/kg,As的含量在4.83~30.10 mg/kg范围内波动,Hg的含量范围是0.08~1.22 mg/kg。[结论]条子河水水质属于劣V类水质,条子河底泥重金属Zn,Hg受污染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样点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个别底泥中Cu、Cd受到轻度污染。
杨雪莲陈苏晁雷孙丽娜孙铁珩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地累积指数
基于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铅污染土壤修复基准被引量:14
2010年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铅胁迫下土壤酶活性(如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棕壤土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铅能够刺激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但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这种刺激作用逐渐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宜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土壤磷酸酶活性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磷酸酶活性不能作为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在整个实验时间范围内,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中铅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铅污染土壤生物标记物。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2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94mg·kg-1,以土壤脲酶抑制率降低45%为依据,确定棕壤中铅的土壤修复基准为178mg·kg-1。
陈苏孙丽娜晁雷周启星孙铁珩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