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205)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军田伟马威宫相忠李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浮游植物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夏季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浮游
  • 1篇多样性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 1篇浮游植物群落...

机构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田伟
  • 3篇孙军
  • 2篇马威
  • 1篇李欣
  • 1篇宫相忠

传媒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8
2012年
本文报道2009年夏季(7月19日~8月16日)在南海北部海域(18°N~22°30′N,109°30′E~120°30′E)33个站位网采浮游植物的分析结果。经初步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54属180种(含变形及变种),其中硅藻门35属93种;甲藻门17属84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02×104 cells.m-3,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其中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有优势,其次为甲藻。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多为热带暖水性类群和广布性类群,部分大洋性物种。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双凹梯形藻(Climacodium biconcavum)、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nfeldii)。固氮蓝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以北近岸和吕宋海峡海域,以E601站最多,高达1.06×107 cells.m-3,部分站位也有少数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的分布。调查区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与细胞丰度平面上呈相嵌分布,仅在近岸出现低值。
宫相忠马威田伟孙军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南海北部夏季
夏季北部湾的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2009年8月份对北部湾(18°N^22°N,107°E^110°E)海域12个采水站位的调查,分析夏季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Uterm hl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60属90种(不包括未定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浮游植物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型种为主,调查区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esi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此外蓝藻门的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thiebaultii)也作为优势种出现。调查区细胞丰度介于0.330~19.765×103/L,平均为4.677×103/L。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丰度由近岸区向湾中部逐渐降低,而且甲藻在调查区的近岸站位出现高值。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在垂直方向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调查区的近岸站位出现低值区,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
孙军李欣田伟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2009年冬季南海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2010年1月6~30日对南海北部的调查取样,作者对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2属155种(包括变形及变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有38属94种,占总种数的60.6%;甲藻有12属58种,占总种数的37.4%;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36.46×10^4个/m^3,硅藻平均细胞丰度为13.77×10^4个/m^3,甲藻平均细胞丰度为1.39×10^4个/m^3,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平均细胞丰度为21.30×10^4个/m^3。粤东近岸区域是浮游植物高密集区,珠江口及其西南沿岸其次,而浮游植物稀疏区主要在调查区的中部海域,呈现出沿远岸区域逐渐降低的平面分布格局。除铁氏束毛藻为绝对优势种外,主要优势种有: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粗根管藻(Rhizosolenia robusta)及角毛藻(Chaetoceros spp.)等。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物种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4.50,Pei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81。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与细胞丰度平面分布基本呈相嵌分布,仅在近岸出现低值。
马威孙军田伟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