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8B02-03)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广玉迟琦吴迪张潆心张钰莹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庆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群落
  • 2篇针阔混交
  • 2篇针阔混交林
  • 2篇生物群落
  • 2篇碳代谢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群...
  • 2篇群落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2篇BIOLOG
  • 1篇低温胁迫
  • 1篇丁香
  • 1篇多用途树种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片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市第三...

作者

  • 4篇孙广玉
  • 2篇吴迪
  • 2篇迟琦
  • 2篇李阳
  • 2篇张萌萌
  • 2篇张钰莹
  • 2篇张潆心
  • 1篇许楠
  • 1篇张会慧
  • 1篇魏嵩
  • 1篇曲丽娜
  • 1篇吴迪

传媒

  • 2篇森林工程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风箱果和紫叶风箱果叶片光系统Ⅱ功能对秋季低温的响应被引量:6
2018年
以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 Maxim)和紫叶风箱果(Physocarpus opulifolius"Diabolo")为材料,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两种植物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点对北方秋季自然低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正常温度时,风箱果和紫叶风箱果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无显著差异;在秋季低温胁迫时,风箱果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OJIP)曲线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紫叶风箱果,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风箱果叶片J点和K点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和VK)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紫叶风箱果,风箱果叶片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活性和受体侧电子由初级电子受体(QA)向次级电子受体(QB)的传递过程更易受到低温的抑制。紫叶风箱果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H2O2质量摩尔浓度,在秋季低温胁迫时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风箱果,L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L)增加幅度也明显小于风箱果,活性氧导致风箱果叶片类囊体膜的损伤程度大于紫叶风箱果。在秋季低温胁迫时,紫叶风箱果光合机构的伤害程度明显低于风箱果;在高寒区秋季,紫叶风箱果比风箱果更具有抗寒性。
曲丽娜许楠张会慧
关键词:风箱果低温胁迫叶绿素荧光
帽儿山针阔混交林及纯林土壤碳代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评价帽儿山地区纯林与混交林(红皮云杉纯林、长白落叶松纯林、胡桃楸和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和红皮云杉混交林、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土壤碳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借助Biolog^(MT)技术,比较了纯林与混交林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胡桃楸针-阔混交林型中针叶林土壤微生物AWCD值优于与水曲柳混交林型。胡桃楸针-阔混交林中,针叶林的Shannon指数显著地高于水曲柳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羧酸、氨基酸和糖类这3类碳源是导致微生物代谢呈现差异的主要碳源。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与水曲柳混交后对糖类、羧酸和氨基酸3种主要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导致AWCD值较低的原因之一。【结论】胡桃楸针-阔混交林比水曲柳针-阔混交林以及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发挥。
吴迪张萌萌张钰莹李阳张潆心迟琦逄好胜孙广玉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人工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BiologMT技术,研究了帽儿山试验林场中5种人工林(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红松和水曲柳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比较了混交林与相应纯林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胡桃楸纯林和水曲柳纯林(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DAWC)高于红松纯林(针叶林);与红松混交后的胡桃楸林和水曲柳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均低于相应纯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人工针阔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主要碳源类型是氨基酸、羧酸和糖类;胺类、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糖类利用程度的显著降低,可能是造成混交后胡桃楸和水曲柳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低于纯林的原因之一。氨基酸、羧酸和糖类利用程度的不同造成红松和胡桃楸混交林与相应纯林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差异。
张萌萌张钰莹吴迪孙广玉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胡桃楸
多用途树种金枝柳的嫁接技术研究
2013年
为了增强金枝柳嫁接苗对环境的适应性,以金枝柳为接穗,通过对砧木选择、嫁接时间、嫁接方式、接穗粗度和保湿处理等因素进行试验,以筛选出金枝柳最适宜的嫁接方式。结果表明:垂爆"109"柳树作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最高,为96%;其次是旱柳,成活率为80%;嫁接时间选在春季4月上旬为好,成活率在90%以上;插皮接成活率最高,为93.3%;接穗粗度0.8cm为宜;保湿方式宜选择塑料袋全封的方式。
魏嵩王丹舒钰李晶
关键词:嫁接
小兴安岭森林湿地不同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生态功能的基础。为了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森林湿地不同过渡带生境的响应,以小兴安岭的退化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沿森林至沼泽过渡带环境依次分布的4种典型沼泽湿地:白桦-落叶松(Betula platyphylla-Larix olgensis)、毛赤杨(Alnus sibirica)、油桦(Betula ovalifolia)、苔草(Carex schmidtii)分别采集0~<10 cm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分析不同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带土壤中共检测到57种PLFA生物标记,PLFA总含量在4.06~11.06/μg/g之间,优势PLFA生物标记是16:0N ALCOHOL、16:0、18:1ω7c和16:1ω7c。土壤微生物PLFA的种类和总量沿森林至沼泽过渡带环境梯度递减,即白桦-落叶松>毛赤杨>油桦>苔草土壤。细菌、真菌PLFA含量变化趋势与PLFA总量一致,放线菌的PLFA含量表现为白桦-落叶松>油桦>毛赤杨>苔草土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丰富度指数在白桦-落叶松、油桦沼泽湿地中显著大于其他土壤,而土壤微生物的Pielou指数表现为油桦、苔草土壤显著大于其他土壤。RDA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氮含量、p 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子。总之,不同过渡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在监测和治理小兴安岭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时应考虑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迟琦吴迪王月孙广玉
关键词:过渡带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
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及光能利用特点被引量:4
2016年
以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3种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oblata var.alba)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H.Hara)为试验材料,利用快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Fv/Fm之间差异不大,但暴马丁香叶片的Fv/Fo和PIABS却小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暴马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相对较低。暴马丁香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电子由Q_A向Q_B传递的速率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而且Q_A^-向Q_B传递速率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3种丁香叶片Sm无显著差异,即在PQ库容量差异较小情况下,暴马丁香叶片Q_A向Q_B传递速率较低的原因与Q_B接受电子能力较低有关,受Q_B下游PQ库的影响较小。暴马丁香叶片放氧复合体OEC的功能和类囊体膜结构的稳定性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虽然暴马丁香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明显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是3种丁香叶片的ET_o/RC之间却无显著差异,但DIo/RC极显著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因此,暴马丁香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不均衡性也是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张钰莹张会慧张萌萌李阳张潆心孙广玉
关键词:丁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