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201011042)

作品数:2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叶卓高锐李文辉李秋生贺日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接收函数
  • 2篇MOHO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和上地幔
  • 1篇地震
  • 1篇地幔
  • 1篇东南
  • 1篇东南沿海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减薄
  • 1篇中国东南
  • 1篇中国东南沿海
  • 1篇上地幔
  • 1篇欧亚板块
  • 1篇转换带
  • 1篇南缘
  • 1篇减薄
  • 1篇LAB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2篇王海燕
  • 2篇贺日政
  • 2篇李秋生
  • 2篇李文辉
  • 2篇高锐
  • 2篇叶卓
  • 1篇管烨
  • 1篇卢占武
  • 1篇张洪双
  • 1篇熊小松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东南沿海岩石圈减薄的地震接收函数证据被引量:11
2014年
晚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受到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而被强烈改造,现今岩石圈是古老岩石圈被强烈减薄和置换后的结果,但这一由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提出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一直缺乏可靠的地震学观测证据的支持。本文利用布设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的两条宽频地震剖面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P-RF)和S波接收函数(S—RF),从单台P-RF中识别出了在岩石圈底界LAB(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的转换震相Pls,分析结果得到LAB深度为60~70km,P波(Pls震相)和S波(Slp震相)接收函数的波形拟合反演和对比结果及对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成像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果。P波和S波接收函数偏移图像显示,LAB界面在60~70km的深度上沿北东向剖面平缓展布,在闽江河口处的上地幔顶部岩石圈结构有明显变化,P—RF的一次转换波Ps和多次波PpPs偏移图像显示了Moho界面跨过闽江断裂的突然下沉,前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亦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闽江河口处地壳泊松比和地壳热流呈现局部异常高值等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推断闽江断裂深切壳、幔边界,并有可能影响到了更深部的岩石圈结构。
叶卓李秋生高锐张洪双贺日政王海燕李文辉
关键词:中国东南沿海岩石圈减薄LABMOHO接收函数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被引量:30
2013年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叶卓李秋生高锐管烨贺日政王海燕卢占武熊小松李文辉
关键词:MOHO欧亚板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