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08410701100)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正昕李瑞东傅志仁郭闻渊董家勇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移植
  • 3篇细胞
  • 2篇移植后
  • 2篇细胞免疫
  • 2篇细胞免疫功能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功能
  • 1篇血栓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真菌
  • 1篇三磷酸
  • 1篇三磷酸腺苷
  • 1篇受者
  • 1篇术后
  • 1篇转位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CD4...
  • 1篇西罗莫司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李瑞东
  • 5篇王正昕
  • 4篇傅志仁
  • 3篇丁国善
  • 3篇董家勇
  • 3篇郭闻渊
  • 2篇傅宏
  • 2篇殷浩
  • 2篇滕飞
  • 2篇马钧
  • 1篇倪之嘉
  • 1篇林峰
  • 1篇高晓刚
  • 1篇邹游
  • 1篇张晓军

传媒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外周血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后早期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5例肝移植患者、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全血标本,术前、术后1、2、4周及感染当日和经治疗后体温正常3d各1份;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细胞的ATP值。结果感染组ATP值在术前较低,术后第1周达到低谷,显著低于同期非感染组(P<0.01)。经ROC曲线分析,术后第1周的低ATP值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截断值为161μg/L时,其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1%。感染当日的ATP含量降低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经抗感染治疗体温正常3d后,其ATP值较感染当日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CD4+T细胞的ATP值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监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该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预防和诊治感染具有一定价值。
董家勇李瑞东殷浩郭闻渊林峰邹游张晓军吴幼民丁国善傅志仁王正昕
关键词:肝移植CD4^+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
肝移植后发生严重感染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调整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发生严重感染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和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分析378例尸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严重感染者74例(感染组),其中54例治愈(治愈组),20例死亡(死亡组),以同期50例肝功能正常,未发生感染和排斥反应的肝移植受者为对照组。测定和比较各组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绝对计数的变化。另根据免疫抑制剂个体化调整策略的不同,将感染组受者分为常规调节组(53例)和个体化调节组(21例),观察免疫抑制方案个体化调整后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较高(P〈0.05);且死亡组均显著高于感染组和治愈组(P〈0.05)。对照组术后1周到出院时,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P〈O.01)。与对照组术后1周时比较,感染组术后1周和感染时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明显较低(P〈0.01)。治愈组感染控制后CD^4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后1周与感染时明显升高(P〈0.01)。死亡组CD^4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P〈0.05)。术后1周和感染时,常规调节组和个体化调节组间各免疫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分别为66.0%(35/53)和90.5%(19/21,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3/53)和0(P〉0.05)。结论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和预后影响较大。根据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对严重感染受者个体化调整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改善肝移植严重感染者的预后。
李瑞东董家勇郭闻渊滕飞王正昕傅志仁
关键词:肝移植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真菌感染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功能监测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真菌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所施行的679例尸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受者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根据真菌感染防治方案不同将679例分为3组,A组:常规经验防治,共394例,所有受者术后常规使用氟康唑2周;B组:结合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防治,共151例,术后1周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L,CD4+细胞/CD8+细胞比值〈1.0的受者,维持血Tac浓度在较低水平,给予氟康唑口服2周;C组:根据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和CD4+T淋巴细胞ATP值进行个体化防治,共134例。分析各组真菌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真菌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A、B、C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依次下降,分别为28.9%、21.2%和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16.7%、12.5%和3.8%,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依次下降,分别为28.4%、17.2%和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真菌感染病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47±43)×10^6/L;计数〈100×10^6/L的受者病死率高达50.0%,计数为(100-200)×10^6/L者的病死率为2.4%(1/41),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ATP值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真菌感染病例的ATP值为(117±61)μg/L。结论根据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CD4+T淋巴细胞ATP值量化评估肝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个体化免疫调节,制定个体化真菌感染防治方案,是减少肝移植术后早期真菌感染,降低真菌感染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李瑞东殷浩傅宏王正昕马钧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细胞真菌
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慢性肾功能损害受者的免疫抑制方案个体化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慢性肾功能损害受者应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18岁以上、肝移植术后2年以上、入组前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肝功能正常而肾功能损害的受者,共32例。根据免疫功能评分和白细胞计数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以FK06用量最小化为原则,转换为麦考酚吗乙酯(MMF)或西罗莫司,并调整其用量。调整后至少每个月随访1次,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和免疫功能评估。结果 32例受者经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随访(24.3±7.6)个月,个体化治疗后各时段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较此前有明显提高(均为P<0.01),以调整用药后1个月最明显。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根据免疫功能评分和白细胞计数制定个体化免疫方案,使FK506用量最小化,可以有效改善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受者的肾功能,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李瑞东董家勇滕飞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
关键词:西罗莫司麦考酚吗乙酯
肝移植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经验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几种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73例次肝移植临床资料.773例中,107例病人有门静脉血栓,其中59例Ⅰ级;33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Ⅰ、Ⅱ级组行血栓切除或取栓术;Ⅲ级采用取栓术或肠系膜上静脉架桥的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对Ⅳ级采用改良门腔静脉半转位术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重建供肝门静脉.结果 Ⅰ、Ⅱ级组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病死率为4.3%.Ⅲ级取栓组5例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死亡.静脉架桥组7例中有2例肝功能恢复不佳,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8.6%.Ⅳ级组肝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 门静脉血栓已非肝移植禁忌证,根据血栓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重建门脉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正昕郭闻渊李瑞东高晓刚傅宏马钧倪之嘉丁国善傅志仁
关键词:肝移植门静脉血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