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大学创新基金(A10011108006)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何池全梁霞张绚璇张亚克詹跃武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大学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淀山湖
  • 1篇摇蚊
  • 1篇摇蚊幼虫
  • 1篇藻类
  • 1篇藻类群落
  • 1篇生物富集
  • 1篇歧化酶
  • 1篇铅污染
  • 1篇群落
  • 1篇污染
  • 1篇金属硫蛋白
  • 1篇类群
  • 1篇浮游藻类
  • 1篇
  • 1篇
  • 1篇
  • 1篇超氧化歧化酶

机构

  • 2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篇梁霞
  • 2篇何池全
  • 1篇方焰星
  • 1篇詹跃武
  • 1篇刘佳苗
  • 1篇张亚克
  • 1篇张绚璇
  • 1篇张秀云

传媒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淀山湖不同季节营养盐含量与藻类群落的相互关系被引量:14
2011年
于2009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及水体中N、P营养元素含量进行连续监测,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浮游藻类种类分布与环境营养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山湖全年藻类生物量呈现两次大规模增长时期,分别为春季的4月份(以绿藻为主)和初秋的8月份(以蓝藻为主),其中春季藻类群落最大生物量(39.68 mg/m3)明显高于秋季(29.86 mg/m3);不同季节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氮、磷营养物质含量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冬季(11-1月)以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种群的藻类群落,其生物量与水体总磷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夏季(5-8月)蓝绿藻种群占优势时,藻类群落生物量则与水体氨氮浓度变化显著相关,然而在春季(2-3月)及秋季(9 10月)藻类的两次大规模增长时期,水体N、P含量的增加却并不能明显促进藻类生长,总磷与硝态氮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张亚克梁霞何池全黎彬方焰星张绚璇詹跃武
关键词:浮游藻类群落淀山湖
摇蚊幼虫对城市污染河流中金属铅的生物富集与响应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揭示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摇蚊(Chironomus)幼虫在城市重度铅污染河流中广泛分布的原因,对铅污染河流中的摇蚊幼虫进行实验室培养,并将其暴露于含有不同Pb2+浓度的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中,以评价摇蚊幼虫的生物铅富集能力以及对Pb2+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大量出现于铅污染河道中的摇蚊幼虫具有较强的Pb2+毒性耐受能力,其48 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rntration,LC50)可达3.8 g/L.此外,摇蚊幼虫的铅富集能力随着环境Pb2+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其最大富集量出现在水体含铅量为100 mg/L的条件下,此时摇蚊幼虫体内的铅累积量可达3.76 mg/g虫体.对铅胁迫条件下的虫体生物酶活性变化研究发现,相对于500 mg/kg的高浓度底泥铅污染环境,其他浓度Pb2+条件下的虫体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酶活性均随环境Pb2+浓度和污染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一个酶活性峰值,但虫体的SOD酶活性在500 mg/kg底泥铅含量条件下表现出剧烈波动.将铅污染条件下的摇蚊幼虫进行鱼类投喂,结果显示Pb2+可在鱼类体内不同部位累积,表现出一定的食物链传递效应.研究结果为摇蚊幼虫的重金属铅污染耐受性及其生物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霞张秀云何池全刘佳苗
关键词:摇蚊幼虫超氧化歧化酶金属硫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