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60039)
- 作品数:15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永福冯芸王一媛程伟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苏州大学赤峰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非“同均三宫”论是真正的假象和错觉
- 2014年
- 同一个七律(均)与"闰、和、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九声)结合,形成三种七声音阶形态,这就是"同均三宫"原理的基本内涵。非"同均三宫"论将律与声的绝对统一,误解为律等于声、均等于宫、音列等于音阶,以此否定"律声系统"所形成的各种"宫调学"原理。其学术思想和学术行为有悖哲理,是真正的假象和错觉。
- 刘永福
- 建立我们自己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6
- 2015年
- 无论从事创作、表演、教育,还是从事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不熟悉本民族的东西,没有一双"中国耳朵",必然会被"人家的理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繁荣理论创作、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是训练、培养"中国耳朵"的重要措施和保证。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的构想与实践,将为此提供思路和方法,故值得学习和研究。
- 刘永福
-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体系
- 黄翔鹏“宫调”理论研究
- 2016年
- 黄翔鹏是20世纪最杰出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开创了传统宫调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为"宫调"及"宫调理论""乐学"与"律学""音"及"音阶""旋宫"与"转调"等一系列概念、术语所作的规范和界定,语言精炼、内涵清晰;他所提出的"律、声系统关系""七律定均、五声定宫""五声为骨干、七声为背景""均、宫、调三层次概念"以及"同均三宫"等宫调学原理,逻辑缜密、富于哲理。体现了"系古今、辨名实、重实践"的学理和原则,系统地建立起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乐理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
- 刘永福
- 关键词:宫调理论乐律学同均三宫旋宫转调
- 扬州清曲的传承与创新被引量:6
- 2014年
- 扬州清曲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题材内容广泛,曲牌、衬词丰富,旋律和谐优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江苏最具有代表性和地域性的地方曲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扬州清曲,我们需要探求扬州清曲传承中的客观规律,解决好扬州清曲怎样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从而促进扬州清曲的发展和繁荣,提高扬州清曲在国内外的艺术影响力。
- 王一媛冯芸
- 关键词:扬州清曲传承
- 端正学术心态 解悟同均三宫被引量:2
- 2013年
- 一个七音列(七律)与宫、商、角、清角(和)、变徵(中)、徵、羽、闰(清羽)、变宫(九声)相结合,并形成完整的音阶概念(关系)时,必然形成三种结构形态,这就是同均三宫原理的基本内涵。由此说明:同均三宫不是深奥复杂的理论,而是一个简单的宫调学原理;同均三宫不是纯粹的应用理论,而是建构在实践基础上的基本原理;同均三宫不是黄翔鹏的发明,而是传统音乐中本来就有的律声系统。
- 刘永福
- 关键词:同均三宫七律
- 奏“黄钟”之律 闻“宫角”之声——传统宫调理论中的律、声概念及其内涵关系被引量:3
- 2015年
- "律名"(律)体现的是"乐音"及"乐音体系","阶名"(声)代表的是"调式"及"音阶属性","律、声系统"是传统宫调学的理论基础。音乐既是"声音"艺术,也是"听觉"艺术,"调式"、"音阶"及其"风格"的明确,不能仅凭"各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依靠人的听觉对"音律"加以感知。奏"黄钟"之律、闻"宫角"之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和特征。乐调实践中,既要承认"普遍性原理"的存在,也要注重"乐调风格"的把握。唯此,才能对"均、宫、调三层次概念"以及"同均三宫"等宫调学原理有所理解和掌握。
- 刘永福
- “皆无‘调式’之含义” 何来“旋宫转调说”
- 2012年
- "宫调"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是无可争议的"一个系统"。作为"基本原理"的"琴五调"及其"旋宫转调说",均具有"调高"和"调式"的双重含义。"琴之‘五调相转’仅体现了五个调高的相转,而不体现五个调式的相转"的观点和结论,恰恰是对"琴五调"原理的彻底否定。从"应用性"(应用理论)的角度讲,不只是"琴之调式及其相转需结合琴曲的具体作品而定",琴之调高及其相转也需结合琴曲的具体作品而定。
- 刘永福
- 关键词:旋宫转调
- 《诗》≠“声”:“郑声淫”与“诗无邪”管窥
- 2015年
-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又云:"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再云:"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卫灵公》)。《诗》有《郑风》,郑风出郑声,前《郑风》为"诗",后"郑风"为俗,因《论语》中有孔子云《诗经》"思无邪"与说为政"郑声淫"的判语,似有相悖之嫌,遂形成后世聚讼两千余年的文化公案。窃以为《毛诗序》始作俑者,是人皆《郑风》谓"郑声"之误,即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所云之"诗"与"声"有别,"郑诗"非"郑声",声有淫而《诗》无邪。
- 杨殿斛
- 关键词:诗经论语艺术理论郑声淫
- 黎英海传统七声音阶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2
- 2014年
- 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雅乐、清乐、燕乐三种七声音阶的历史源流、结构形态及音调特征,重点揭示了三种七声音阶的同音列关系及"三宫"原理。书中虽然没有使用"同均三宫"之名,但却将"同均三宫"问题阐释得一清二楚,其概念明确、内涵清晰、实例丰富、体系完整。由此证明,黎英海是最早发现、整理"同均三宫"原理并使之系统化的音乐理论家。
- 刘永福
- 关键词:同均三宫
-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调高"与"调头"既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调高"与"调头"均通过十二律来体现,且数目都是"十二",即十二种"调高"和十二个"调头",决定"音主"高度的"律高"代表"调高",决定"主音"高度的"律高"体现"调头",当乐曲为宫调式的情况下,代表"调高"的律高和体现"调头"的律高合二为一。中国传统宫调理论中的"之调"与"为调"两种称谓法,实际上就是"调高"称谓法和"调头"称谓法,二者属于一个系统的两个层次。
- 刘永福
- 关键词:调高调头主音